
橫簪。《周禮·天官·追師》:“掌王後之首服,為副編、次、追、衡笄。” 孫诒讓 正義:“案《續漢志》:‘ 漢 世簪制左右各一,橫簪之。’……衡笄即《續漢志》所雲橫簪。”
“衡笄”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角度解析:
一、基本詞義 “衡”指橫向,“笄”即發簪,合稱指古代女子橫向插入發髻的簪子。這種發飾常見于禮儀場合,與固定發冠的縱向簪子形成區别。
二、文學引申義 唐代皮日休在《補周禮九夏系文·九夏歌九篇》中曾用“玲玲衡笄”描述女子成年禮(及笄禮)。此處“衡笄”象征女子年滿十五歲時,将頭發盤起插簪的标志性儀式,暗示社會身份的轉變。
補充說明 需注意該詞現代已罕用,具體語境需結合文獻考據。建議查閱《周禮》注疏或唐代禮制研究,以獲取更權威的禮儀細節(如笄的材質、佩戴方位等)。
衡笄(héng jī)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宴享飲酒後,主人給客人送别時賜給客人的禮物或信物”。在古代,衡笄象征着主人對客人的敬意和厚待。
衡笄的部首是⺮(zhú,竹),由竹字旁組成。它總共由12畫組成,讀音為héng jī。
衡笄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秦風·衡門》一詩中:“百爾所思,不可留止,匪忝衡餘。”其中的“衡餘”即為衡笄的意思。衡笄在古代是禮儀習俗的一部分,用于表示主人對客人的敬意和歡迎。
衡笄的繁體寫法為衡級。
在古代,衡笄的漢字寫法有時候也會和現代稍有不同。比如,在《四庫全書》中記載的古代寫法包括衡踦、衡箿等。
1. 主人在宴會結束時,向客人贈送了一枝衡笄。
2. 他收到了一枝衡笄,意味着他在主人心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衡城(héng chéng):古代地名,指古代中原地區的一個城市。
衡量(héng liáng):評估、估量事物的價值或重要性。
送别禮物、歡送信物、餞行禮物。
歡迎禮物、接待信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