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巴俚的意思、巴俚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巴俚的解釋

巴 地民間歌謠。用以對自作詩文的謙稱。 唐 孟浩然 《和張明府登鹿門山》:“謬承 巴 俚和,非敢應同聲。”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巴俚”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bā lǐ,主要用于文學語境中,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基本釋義

  1. 本義
    指古代巴地(今四川東部及周邊)的民間歌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
  2. 引申義
    文人常以此作為對自己詩文的謙稱,類似于“拙作”或“俚語”,表示自謙。

詳細解析


使用場景

  1. 文學作品
    唐代詩人孟浩然在《和張明府登鹿門山》中寫道:“謬承巴俚和,非敢應同聲”,以“巴俚”謙指自己的詩作。
  2. 日常表達
    可用于自謙創作,如:“此文僅為巴俚之談,望勿見笑”。

注意事項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古籍《莊子》及唐代詩詞集注。

網絡擴展解釋二

巴俚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粗魯、粗俗的态度或言行。它可以拆分成部首巴和俚,部首巴表示巴掌的形狀,象征着手勢或行為;俚則表示俚俗的意思。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繁體字形為「巴鄙」。 在古時候,「巴鄙」的漢字寫法可能稍有不同。可以寫成「巴鄙」的組合,巴仍表示思想粗糙的意思,鄙仍表示低俗的意思。一些例句可以是:“他的言談舉止十分巴鄙。”意思是他的舉止言辭非常粗俗。 與巴俚有類似意思的詞語可以是粗魯、粗陋、粗野等。反義詞則可以是文雅、優雅等。 希望這個回答對你有幫助!如有其他問題,歡迎繼續向我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