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俚的意思、巴俚的詳細解釋
巴俚的解釋
巴 地民間歌謠。用以對自作詩文的謙稱。 唐 孟浩然 《和張明府登鹿門山》:“謬承 巴 俚和,非敢應同聲。”
詞語分解
- 巴的解釋 巴 ā 粘結着的東西:泥巴。鍋巴。 粘貼,依附在别的東西上:飯巴鍋了。巴結别人。 貼近:前不巴村,後不巴店。 盼,期望:巴望。 張開:巴着眼睛。 古國名,在今中國四川省東部。 中國四川省東部,泛指四川
- 俚的解釋 俚 ǐ 民間的,通俗的:俚俗(粗俗)。俚語。俚歌。俚曲。 筆畫數:; 部首:亻;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巴俚”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bā lǐ,主要用于文學語境中,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基本釋義
- 本義
指古代巴地(今四川東部及周邊)的民間歌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
- 引申義
文人常以此作為對自己詩文的謙稱,類似于“拙作”或“俚語”,表示自謙。
詳細解析
- 詞源背景
最早見于《莊子·秋水》,原指低俗、粗鄙的言辭。後逐漸演變為文人對自身作品的謙稱,弱化了貶義色彩。
- 文化内涵
巴地民間歌謠風格質樸,文人借用“巴俚”既表達對地方文化的尊重,又暗示作品不夠雅緻。
使用場景
- 文學作品
唐代詩人孟浩然在《和張明府登鹿門山》中寫道:“謬承巴俚和,非敢應同聲”,以“巴俚”謙指自己的詩作。
- 日常表達
可用于自謙創作,如:“此文僅為巴俚之談,望勿見笑”。
注意事項
- 現代語境中,“巴俚”使用較少,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含義。
- 避免與“俚語”混淆,後者泛指民間非正式用語,而“巴俚”特指巴地歌謠及引申的謙稱。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古籍《莊子》及唐代詩詞集注。
網絡擴展解釋二
巴俚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粗魯、粗俗的态度或言行。它可以拆分成部首巴和俚,部首巴表示巴掌的形狀,象征着手勢或行為;俚則表示俚俗的意思。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繁體字形為「巴鄙」。
在古時候,「巴鄙」的漢字寫法可能稍有不同。可以寫成「巴鄙」的組合,巴仍表示思想粗糙的意思,鄙仍表示低俗的意思。一些例句可以是:“他的言談舉止十分巴鄙。”意思是他的舉止言辭非常粗俗。
與巴俚有類似意思的詞語可以是粗魯、粗陋、粗野等。反義詞則可以是文雅、優雅等。
希望這個回答對你有幫助!如有其他問題,歡迎繼續向我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