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藳砧”。古代處死刑,罪人席藁伏于砧上,用鈇斬之。鈇、“夫”諧音,後因以“藁砧”為婦女稱丈夫的隱語。《玉台新詠·<古絕句>之一》:“藁砧今何在?山上復有山,何當大刀頭,破鏡飛上天。”“藳”一本作“ 藁 ”。 唐 徐彥伯 《鼓吹曲辭·芳樹》:“藳砧刀頭未有時,攀條拭淚坐相思。” 明 屠隆 《綵毫記·歸隱林泉》:“秋深後,藁砧得請歸來時候。” 清 顧炎武 《悼亡》詩:“獨坐寒窗望藁砧,宜言偕老記初心。”
藁砧是古代漢語中一個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本義與引申義兩個層面解析:
“藁”指稻麥等植物的莖稈(幹草),“砧”指捶、砸東西時墊在底下的器具(砧闆)。二字連用,字面意為斬草時墊在底下的砧闆,常與“鈇”(斧)搭配使用,構成古代行刑工具組合。例如《漢語大詞典》指出,“藁砧”原為斬草用具,鈇用于斬斷,砧為承墊物。
因“鈇”與“夫”同音,古人以“藁砧”作為“丈夫”的隱語,成為詩詞中代指夫君的典故。此用法最早見于南朝徐陵《玉台新詠》收錄的《古絕句四首》之一:
“藁砧今何在?山上複有山。何當大刀頭?破鏡飛上天。”
詩中“藁砧”即借指丈夫,後兩句則隱喻“半月當歸”(大刀頭有環,諧音“還”;破鏡喻半月)。這一修辭手法被曆代文學作品沿用,如宋代《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收錄該詞條時,明确标注其“代指丈夫”的引申義。
該詞的象征意義源于古代勞動場景的聯想:斬草時鈇(夫)落于砧的動作,通過諧音轉化為妻子對丈夫的指代。此解釋被《漢語大詞典》及《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等權威辭書收錄,成為研究古代漢語社會語言學與隱喻文化的重要案例。
“藁砧”是中國古代對丈夫的隱語,其含義和來源可從以下三方面綜合解釋:
1. 詞源與刑具象征
“藁砧”本指古代處決犯人的刑具組合:罪人伏于稻草(藁)和砧闆(砧)上,用鈇(斧)斬首。因“鈇”與“夫”諧音,逐漸演變為妻子對丈夫的委婉稱呼(、)。
2. 文化隱喻與生活場景
這一隱語的形成還與古代婦女的生活場景相關。據民間解釋,妻子在廚房用砧闆(藁砧)切菜時,常通過剁砧闆發洩對丈夫的不滿(如“殺千刀的”),使“藁砧”成為帶有情感色彩的代稱()。
3. 文學與語言應用
在古詩文中,“藁砧”常以隱語形式出現,例如唐代權德輿《玉台體》中“藁砧今何在”即借指“丈夫在何處”,通過諧音和意象傳遞含蓄情感(、)。
該詞既包含刑具的原始意象,又融合了諧音雙關與生活場景,反映了古代語言文化的含蓄性和隱喻特色。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文用例,可參考《玉台體》等文獻。
按抑搬運作用鼈泠逼接不暇愁聽楚妃歎垂精鋤理春興翠浪達知斷齑塊粥鲕狀岩赗贈扶同趕車革面斂手鬼母餱食宦騎回隤火戰琥珀饧角猯交怨戒道介圭羁寒酒庫克踐廓大鍊鍛連霧連職靈坐六堂論壇棉花瘡傩戲平畫颀大清清楚楚诎免三右申儆伸頭縮頸審酌屍變手氣雙款酸柔騰笑啼叫吞哀陀羅尼門帏帽歗歌脅持息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