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即清樣。最後一次校正付印的校樣。 魯迅 《書信集·緻蕭軍、蕭紅》:“但如要我做序,隻要排印的末校寄給我看就好,我也許還可以順便改正幾個錯字。”
(2).指最後一次的校對。
“末校”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最後一次校對
指文稿、出版物在印刷前的最終校對環節,确保内容無誤後付印。魯迅在書信中提到:“隻要排印的末校寄給我看就好,我也許還可以順便改正幾個錯字”()。
清樣
特指經過多次校對後形成的最終校樣,即印刷前的定稿版本。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出處,可參考魯迅相關書信及出版術語詞典。
《末校》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最後的審查”。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末”和“校”。
“末”字的部首是“木”,有4個筆畫;“校”字的部首是“木”,有5個筆畫。
《末校》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科舉制度,在考試結束後的最後一次審查中,對考生的答卷進行核對和評定,稱為“末校”。這個詞在現代漢語中仍然被廣泛使用。
繁體字中,“末”字與簡體字相同,而“校”字以繁體寫作“校”。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舉例來說,古代的“末”字形狀與現代略有差異。“校”字的古代寫法則是波浪形狀的一端。
以下是一些使用“末校”的例句:
1. 這篇論文需要經過嚴格的末校才能發表。
2. 他在考試結束後仍然對自己的答卷進行了一次末校。
3. 這份報告在提交之前還需要另一個末校。
與“末校”相關的常見詞語有:
1. 初校:初步的審查。
2. 終校:最終的審查。
3. 校對:校正和審查文字、印刷品等。
近義詞:審核、檢查、審閱
反義詞:初稿、草稿、起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