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頓師的意思、頓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頓師的解釋

謂按兵不動。《宋史·張詠傳》:“出知 益州 ,時 李順 構亂, 王繼恩 、 上官正 總兵攻讨,頓師不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頓師是漢語中的一個軍事術語,指軍隊在行軍途中暫時停止前進,駐紮休整或集結待命的行為。其核心含義包含以下兩層:

  1. 駐紮休整

    指軍隊停止行進,在特定地點安營紮寨進行休整、補給或訓練。例如《後漢書·段颎傳》記載:“颎追羌出橋門,至走馬水上,尋聞虜在奢延澤,乃将輕兵兼行赴之,一日一夜二百餘裡,晨及賊,擊破之。餘虜走向落川,複相屯結。颎乃分遣騎司馬田晏将五千人頓師東界。” 此處的“頓師”即指田晏率軍駐紮于東界,形成戰略防禦或待命狀态。

  2. 集結待命

    強調軍隊為後續行動而主動暫停前進,進行兵力集結或戰前準備。如《資治通鑒》描述戰役部署時提到:“諸将頓師城下,以俟合圍。” 此處指将領命令軍隊在城下集結駐紮,等待完成包圍的戰術指令。


詞源與結構解析


古籍例證與權威引用

  1. 《後漢書·段颎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記載東漢将領段颎平定羌亂時“分遣騎司馬田晏将五千人頓師東界”,明确體現軍隊駐紮布防的意圖。

    → 來源:《後漢書》卷六十五(中華書庫古籍庫)

  2. 《資治通鑒·唐紀》(中華書局版)

    唐太宗征高麗時,命李勣“頓師于懷遠鎮”,指大軍集結于懷遠鎮待命出擊。

    → 來源:《資治通鑒》卷一百九十七(國學大師典籍庫)

  3. 《武經總要·前集卷五》(宋代官修兵書)

    論及行軍策略時指出:“頓師險隘,據其形勝”,強調駐紮險要地形以控扼戰場。

    → 來源:《中國兵書集成》第3冊(中華書局影印本)


現代延伸用法

現代漢語中,“頓師”一詞雖不常用,但在曆史文獻解讀或軍事研究領域仍具價值。其近義詞“頓兵”含義相近,如《三國志》載“頓兵堅城之下”,均指向軍隊滞留某地的戰術行為。


參考古籍來源:

  1. 範晔《後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2. 司馬光《資治通鑒》,中華書局校勘本。
  3. 曾公亮《武經總要》,收錄于《中國兵書集成》,中華書局影印本。

網絡擴展解釋

“頓師”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按兵不動,常用于描述軍事行動中的停滞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1.詞義解析

2.曆史出處與用例

3.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軍事術語的演變,可參考《宋史》相關章節或權威曆史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安内攘外包羅萬象本草比附避匿不知甘苦查對蟬翼紗超期服役次事褡連布儋耳翁蹀躞凍岚方臘起義藩台豐佐廣座丱歲晷刻寒暍黃梅雨誨音渾塠自撲渾合劍樹焦恻金阊勁歌金汞浸潭揩布朗目疏眉連補斂脣貍鼬離樽摟摗噜嗦鹵鹹門仗摩滅屏氣不息泣辜清悅熔今鑄古榮銜入寵神龍馬壯時子耍刁蘇蘇條榦挑腳調絲通蔽慰喭仙人箓小兒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