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顿师的意思、顿师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顿师的解释

谓按兵不动。《宋史·张咏传》:“出知 益州 ,时 李顺 构乱, 王继恩 、 上官正 总兵攻讨,顿师不进。”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顿师是汉语中的一个军事术语,指军队在行军途中暂时停止前进,驻扎休整或集结待命的行为。其核心含义包含以下两层:

  1. 驻扎休整

    指军队停止行进,在特定地点安营扎寨进行休整、补给或训练。例如《后汉书·段颎传》记载:“颎追羌出桥门,至走马水上,寻闻虏在奢延泽,乃将轻兵兼行赴之,一日一夜二百余里,晨及贼,击破之。余虏走向落川,复相屯结。颎乃分遣骑司马田晏将五千人顿师东界。” 此处的“顿师”即指田晏率军驻扎于东界,形成战略防御或待命状态。

  2. 集结待命

    强调军队为后续行动而主动暂停前进,进行兵力集结或战前准备。如《资治通鉴》描述战役部署时提到:“诸将顿师城下,以俟合围。” 此处指将领命令军队在城下集结驻扎,等待完成包围的战术指令。


词源与结构解析


古籍例证与权威引用

  1. 《后汉书·段颎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记载东汉将领段颎平定羌乱时“分遣骑司马田晏将五千人顿师东界”,明确体现军队驻扎布防的意图。

    → 来源:《后汉书》卷六十五(中华书库古籍库)

  2. 《资治通鉴·唐纪》(中华书局版)

    唐太宗征高丽时,命李勣“顿师于怀远镇”,指大军集结于怀远镇待命出击。

    → 来源:《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七(国学大师典籍库)

  3. 《武经总要·前集卷五》(宋代官修兵书)

    论及行军策略时指出:“顿师险隘,据其形胜”,强调驻扎险要地形以控扼战场。

    → 来源:《中国兵书集成》第3册(中华书局影印本)


现代延伸用法

现代汉语中,“顿师”一词虽不常用,但在历史文献解读或军事研究领域仍具价值。其近义词“顿兵”含义相近,如《三国志》载“顿兵坚城之下”,均指向军队滞留某地的战术行为。


参考古籍来源:

  1. 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2. 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校勘本。
  3. 曾公亮《武经总要》,收录于《中国兵书集成》,中华书局影印本。

网络扩展解释

“顿师”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按兵不动,常用于描述军事行动中的停滞状态。以下是详细解释:

1.词义解析

2.历史出处与用例

3.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军事术语的演变,可参考《宋史》相关章节或权威历史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百无所成卑职鼈盖子瘪子兵矢长出气剗戾乘其不备传龟袭紫得不补失灯笼锦帝天堆金迭玉风蹶鲋隅负阻不宾宫合鬼迷阖宗后尘厚生利用湖脣忽雷駮家福践统京兆进征镌斥砍头裂风景流征慢板耄聩内库拟合你老子抛丸倾弄其佗权谞挼莎羶根扇面沙外升朝士农工商失状署笺顺子庶襚术悐算帐诉牒太阿之柄探流讨荡同贺腿绷沱若谐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