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鹵鹽。見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金石母·鹵鹹》。參見“ 鹵鹽 ”。
"鹵鹹"是傳統中醫藥學中的一個術語,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詞義
鹵鹹即鹵鹽,也稱"寒石"或"石堿"()。該詞最早見于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金石母·鹵鹹》,指從鹽堿地中提取的天然礦物鹽類,常用于古代皮革加工(硝皮)等工藝()。
藥用特性
據《本草綱目》記載,鹵鹹性味苦、寒、無毒,主治風熱引起的眼疾(如紅腫疼痛)和牙齒腐爛。例如:将鹵堿與青梅、古錢密封熬煮後點眼,可緩解眼部炎症;将堿土熬制後加入麝香外敷,可治療牙病()。
相關延伸
在古籍中,鹵鹹與"鹵鹽"互為解釋(),現代多指含鹽堿成分的礦物質,其結構為獨體字"鹵"與半包圍結構"鹹"組合()。
注:以上解釋綜合了《本草綱目》原文及多個詞典定義,但具體應用需遵循專業中醫藥指導。
鹵鹹是一個常見的中文詞彙,表示食物經過鹵制或調味後帶有鹹味或呈現鹹味的狀态。這個詞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鹵”和“鹹”。
“鹵”字由“卩”和“氺”兩個部首組成,擁有8個筆畫;“鹹”字由“口”和“400080廿”兩個部首組成,擁有8個筆畫。
“鹵鹹”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食品文化。古代的中國人常使用鹵水來浸泡和腌制食材,使其更加美味可口。在繁體字中,“鹵”字和“鹹”字的書寫形式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時候,鹵字的寫法稍有不同。在篆刻字體中,鹵字的寫法為“鹿”和“水”的組合。而鹹字的古代寫法是“貝”和“口”的組合。
1. 這道鹵鹹豆腐味道十分鮮美。
2. 媽媽做的鹵鹹雞翅非常受歡迎。
鹵味、鹵肉、鹵水、鹵菜
鹹鮮、鹹味、鹹香
清淡、甜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