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泣罪。《南齊書·竟陵文宣王子良傳》:“ 禹 泣辜表仁,菲食旌約。”
(2).泛指帝王憐恤罪人。《隋書·于仲文傳》:“伏願垂泣辜之恩,降雲雨之施,追草昧之始,録涓滴之功。” 唐 白居易 《答黃裳<請上尊號表>》:“雖恤隱泣辜,未臻三五之化。”參見“ 泣罪 ”。
“泣辜”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層面解析:
“泣”指流淚,“辜”意為罪過,字面可理解為因罪過而哭泣。根據多個權威文獻(、、),該詞有兩種核心含義:
該詞與大禹治水傳說密切相關。據、6(、)記載,大禹因自責刑法嚴苛而面對罪人流淚,後世衍生出“泣罪”“神禹泣罪”等變體,成為儒家仁政思想的象征。唐代白居易《答黃裳》中“恤隱泣辜”即用此典,強調執政者需懷悲憫之心。
與“下車泣罪”“泣罪”等詞同源,均體現“寬仁治國”或“自我反省”的核心理念。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南齊書》《隋書》等史籍原文。
《泣辜》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悲傷、悔恨之情。
《泣辜》由“水”和“罒”兩個部首組成,總共有8個筆畫。
《泣辜》是由《漢語大字典》選編組織的一個漢字詞語。
《泣辜》的繁體字為「慼悷」。
古代《泣辜》的寫法為「泣負」。
1. 他默默泣辜,後悔自己當初的決定。
2. 面對失去的親人,她無法控制自己的泣辜。
1. 泣聲:悲痛時發出的哭泣聲。
2. 辜負:背棄、辜負所受之恩情。
3. 辜重:罪過重大。
1. 悲傷
2. 悔恨
3. 痛悔
1. 喜悅
2. 快樂
3. 滿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