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渾搥自撲 ”。
“渾塠自撲”是一個較為罕見的古漢語詞組,主要用于描述極度悲痛或忏悔時的激烈肢體動作。根據敦煌文獻及佛教典籍的記載,其含義和用法可解析如下:
此處作“全部、整個”解,強調動作涉及全身,如“渾身”之意。
通“搥”或“捶”,意為“捶打、擊打”。敦煌寫本中常見因字形相近導緻的通假現象,“塠”實為“捶”的異寫。
指自行撲倒在地,以身體撞擊地面,常伴隨捶胸頓足的動作,表達極度悲傷或忏悔。
整體釋義:
形容人因極度悲痛、悔恨而瘋狂捶打全身并撲倒在地的激烈行為,常見于古代文獻中對強烈情感反應的描寫。
敦煌變文用例
敦煌寫本《漢将王陵變》載:“陵母見書中說,渾塠自撲,遂乃號咷。”此處描述王陵之母得知兒子安危後,悲憤交加而捶胸撲地。
→ 來源:項楚《敦煌變文選注》(中華書局,2006年)引P.3627卷寫本。
佛教典籍記載
唐代佛經《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四十六:“時彼苾刍聞是語已,渾搥自撲,宛轉號泣。”描述比丘因罪業忏悔而自傷其身。
→ 來源:《大正新修大藏經》第24冊(No.1442),原文作“渾搥”,與“渾塠”為同詞異寫。
該詞集中出現于唐五代時期的佛教文獻與敦煌俗文學,反映當時民間對激烈情感表達的具象化描述。宋代以後逐漸少用,部分語義被“捶胸頓足”“搶地呼天”等替代。其結構保留古漢語“狀語(渾)+動詞(塠/搥)+自+動詞(撲)”的典型特征,體現中古漢語的構詞特點。
學者張湧泉在《敦煌俗字研究》中指出:“塠為‘捶’之俗訛,因‘扌’‘土’形近緻誤。”此觀點得到敦煌寫本異文對照支持,如S.543卷同一場景寫作“渾搥自撲”,可證“塠”為“捶”的俗寫變體。
→ 來源:張湧泉《敦煌俗字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二章第三節。
《漢語大詞典》未單列“渾塠自撲”詞條,但“自撲”條目釋為“以身體投地撞擊”,引《敦煌變文集》例證;“渾搥”在佛經注釋中多解作“全身捶打”。需結合文獻用例方能完整理解該詞組。
→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8冊第128頁“自撲”條。
“渾塠自撲”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多見于敦煌變文等文獻,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該詞常出現在佛教故事或民間文學中,例如:
由于古籍中存在抄寫差異,部分版本可能出現“塠”“武”等異體字,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建議參考敦煌文獻原典或權威注解()。
如需更深入的曆史用例,可查閱敦煌變文相關研究資料。
白水真人飽受殘虹纏頭客車禍車輪菜敕符傳着麤缞斬搭夥蹈迪鬥合兜率宮娥魄二伏肥田飛熊浮熱附順歸回桂椒還安諱掩婚宦交牒叫喜加食解暑解翳結引金銀山給水居陋款打煉乳黎服離鴻靈旗流金滅名南元内舉甯缺毋濫氣岸欠安清旻清早上衾枕贳貸式微使性市墟死驢素牀體候慰問電鮮車健馬顯僇亵語渫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