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台的意思、藩台的詳細解釋
藩台的解釋
明 清 時布政使的俗稱。 清 蔣士铨 《第三碑·上冢》:“新藩臺 季公 傳見,則索趨赴左右。”《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回:“隻要在藩臺衙門裡一問就知道的。”
詞語分解
- 藩的解釋 藩 ā 籬笆:藩籬。 屏障,保衛:藩翰(喻保衛國家的重臣)。 封建時代稱屬國屬地或分封的土地,借指邊防重鎮:藩屬。藩國。藩鎮。藩邦。削藩。稱藩(自稱屬國)。 筆畫數:; 部首:艹; 筆順編號:
- 台的解釋 台 (①台⑤臺,⑥檯⑦颱) á 高平的建築物:亭台樓閣。 像台的東西,器物的座子:井台。窗台。燈台。 敬辭,用于稱呼對方或與對方有關的事物:台鑒。台甫。 量詞:一台戲。 台灣省的簡稱:台胞。台币。 桌
網絡擴展解釋
“藩台”是明清時期對布政使的尊稱,主要涉及地方行政和財政管理。以下是綜合曆史資料的詳細解釋:
1.起源與演變
- 原意:最早源自《左傳》中的“邊陲城堡或要塞”,用于防禦外敵()。
- 官職化:明代起成為省級行政官員的稱謂,清代延續。其名稱源于“藩鎮”概念,象征地方分權治理()。
2.職責與地位
- 主管事務:負責一省的民政、財政、戶籍、賦稅及地方官員考核()。例如,明代布政使為一省最高行政長官,清代則隸屬巡撫或總督()。
- 品級:清代為從二品,地位僅次于巡撫()。
3.與其他官職的關系
- 與臬台(按察使)對比:藩台側重行政與財政,臬台(按三品)掌管司法監察,兩者同為巡撫下屬,形成“藩臬并立”的地方治理體系()。
- 與總督/巡撫:清代總督(制台)和巡撫(撫台)為地方最高長官,藩台需向其彙報政務()。
4.曆史意義
- 作為承上啟下的關鍵官職,藩台既執行中央政令,又統籌地方實際事務,是明清地方行政體系的核心環節()。
如需進一步了解清代地方官職體系,可參考來源(清朝官職解析)和(行政機構設置)。
網絡擴展解釋二
藩台是什麼意思?
藩台是一個漢字詞組,它由兩個漢字組成:藩和台。藩指的是邊遠地方的統治者,台則指的是高舉的平台。因此,藩台的意思是指邊疆地區的統治者所處的高台。
藩台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藩的拆分部首是艹,它的總筆畫數是9。台的拆分部首是口,它的總筆畫數是5。
藩台的來源和繁體:
藩台這個詞源于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古時候,藩台一詞多用來形容邊遠地區的官員,他們以高台為辦公場所。由于台字的字形在繁體中與簡體相差不大,所以藩台在繁體字中的寫法和簡體字一樣。
藩台的古時候漢字寫法:
根據古漢字字典上的資料顯示,藩在古時候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隻是筆畫稍有差異。而台在古時候的寫法為 "臺",在它的上方有一個 "日"字形狀的标志。
藩台的例句:
1. 邊疆的藩台承擔着保衛國家安全的重要責任。
2. 統治者站在藩台上,俯視着邊境的景色。
藩台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軍藩、邊藩、藩鎮
近義詞:邊境、邊疆、邊關
反義詞:中心、都城、内地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