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醒;複活。 明 陸采 《懷香記·母女傷懷》:“孩兒蘇甦,不必性急。” 魯迅 《集外集·<奔流>編校後記》:“照此推論起來,技術的生命,長于内容,‘為藝術的藝術’,于此得到蘇甦的消息。”
(1).畏懼不安貌。《易·震》:“六三,震蘇蘇,震行無眚。” 孔穎達 疏:“蘇蘇,畏懼不安之貌。”或謂躁動貌。 陸德明 釋文引 晉 王肅 曰:“躁動貌。”
(2).猶簌簌。形容眼淚紛紛落下的樣子。 明 高攀龍 《缪仲淳六十序》:“兒忽得異疾殆矣。一日夜半,餘夫婦淚蘇蘇相語曰:‘是兒非 仲淳 不活。’”《二刻拍案驚奇》卷三七:“ 程宰 此時神志俱喪,説不出一句話,隻好唯唯應承,蘇蘇落淚而已。”
(3).方言。因激動而引起的發麻感覺。 楊朔 《平常的人》:“我渾身的血蘇蘇的。” 楊朔 《三千裡江山》第十四段:“ 姚志蘭 一聽,渾身的血蘇蘇的,興奮的要命。”
(4).象聲詞。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嬰甯》:“穿花小步,聞樹頭蘇蘇有聲。” 清 平雲 《孤兒記》第四章:“繼而草聲蘇蘇,諸嚮競起,驚心怵目,終夜不歇。” 茅盾 《子夜》十八:“同時聽得那小船擦着岸邊的野草蘇蘇地響。”
“蘇蘇”一詞的含義因語境不同而存在多種解釋,以下是綜合不同來源的詳細分析:
畏懼不安貌
源自《易經·震卦》中的“震蘇蘇”,形容因恐懼而心神不甯的狀态。
眼淚簌簌落下
明代文獻中用于描述落淚場景,如高攀龍《缪仲淳六十序》中的“蘇蘇”指淚水紛紛。
方言中的體感描述
現代作家楊朔作品中多次使用,如“血蘇蘇的”表示因激動引起的發麻感。
象聲詞
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中形容樹葉摩擦聲,如“樹頭蘇蘇有聲”。
親昵稱呼
網絡語境中可諧音“叔叔”,常見于女性對男性的昵稱,表達好感或調侃。
情感表達
部分方言或網絡用語中,引申為“酥軟”“柔軟”等抽象感受,或形容令人愉悅的事物。
總結建議:該詞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傳統用法多與情緒、感官相關,現代網絡語義則偏向社交稱呼或抽象情感表達。若涉及文學解讀,建議優先參考古籍或權威詞典(如、4、8)。
《蘇蘇》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于形容某個人或事物狀态好,精神煥發,充滿活力。
《蘇蘇》的部首是艹(草字頭),由8個筆畫構成。
《蘇蘇》這個詞語最早來源于人們形容植物生長茂盛、繁榮的狀态。後來逐漸擴展到形容人的狀态,意為狀态良好、精神飽滿。
《蘇蘇》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蘇蘇」。
在古時候,蘇字的寫法為「穌」,一般用于表示植物的生長茂盛。
1. 他經過一段時間的修養,現在看起來真是蘇蘇的,精神很好。
2. 這個春天,大自然蘇蘇地蘇醒了,到處都是生機勃勃的景象。
蘇蘇樂園、蘇蘇飲品、蘇蘇小徑、蘇蘇草香。
生氣勃勃、精神煥發、神采奕奕、活力四溢。
憔悴、疲憊、萎靡、無精打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