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通弊。 清 魏源 《默觚上·學篇十四》:“為生計而不為死計,為子孫計而不為身心計者,好利之通蔽也;為身後名字計而不為身後性命計者,好名之通蔽也。” 清 魏源 《默觚上·籌河篇中》:“但慕師古,無裨實用,斯則書生之通蔽已。”
“通蔽”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tōng bì,其核心含義為“猶通弊”,即指普遍存在的弊端或思想、行為上的常見錯誤。以下是詳細解析:
詞義核心
指某種長期存在、廣泛傳播的弊端或思維局限,多用于描述社會、文化或個人認知中的通病。例如,清代思想家魏源在《默觚》中多次使用該詞,批判追逐利益或名聲而忽視本質問題的現象。
構詞解析
社會現象批判
魏源提到:“為生計而不為死計,為子孫計而不為身心計者,好利之通蔽也”,指出人們常因追逐利益而忽視長遠規劃或精神需求。
學術批評
在《籌河篇中》中,他批評“但慕師古,無裨實用”是“書生之通蔽”,諷刺盲目效仿古人卻脫離實際的做法。
該詞多用于學術或文學語境,形容群體性思維局限或制度性弊端。例如:
如需進一步了解清代思想家的具體論述,可查閱魏源《默觚》原文。
通蔽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詞,由“通”和“蔽”兩個字構成。
“通”字的拆分部首是田,總共有三筆。“蔽”字的拆分部首是草,總共有十一筆。
通蔽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經典文獻《周易》中的一句話:“乾元通蔽,鳳曰,在天之象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天的元氣通達無阻,陰陽之氣得以融合和諧,如同鳳凰在天空中飛翔一般。
通蔽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和簡體字保持一緻。
在古代,通蔽這個詞的漢字寫法有所不同。例如,在古籍《周易本義》中,通字是以“辵”代替了田字,而蔽字的草部則相同。這種寫法與現代簡化字略有不同,顯示了漢字書寫形式的演變和發展。
以下是一些與通蔽相關的例句:
1. 阻礙通蔽,使錯誤滋長。
2. 人與自然通蔽,心靈得以甯靜。
3. 真誠的交流能夠使溝通暢通蔽,增進彼此了解。
與通蔽相關的組詞有:通達、通暢、蔽障、蔽塞等。
其中,“通達”和“通暢”是與“通蔽”意思相近的詞語,表示溝通順暢、無阻礙,交流暢快。
與“通蔽”意思相反的反義詞有:阻礙、妨礙、堵塞等,表示溝通受阻、困難。
總結一下,通蔽是指溝通暢通無阻,沒有障礙。它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詞,其中通字的拆分部首是田,蔽字的拆分部首是草。通蔽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周易》中。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通蔽這個詞的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都與溝通和阻礙有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