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布施恩德。《國語·晉語二》:“公子勉之,亡人無狷潔,狷潔不行,重賂配德,公子盡之,無愛財。” 韋昭 注:“以重賂配己之德。”
(2).謂德行堪與匹配,尊稱别人之妻。《南史·後妃傳序》:“ 梁武 撥亂反正,深鑒奢逸,配德早終,長秋曠位。”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選優》:“既不為内外兵馬,想是正宮未立,配德無人?”
配德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哲學與倫理色彩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字源和經典文獻中解析:
本義為「匹配」「相稱」,引申為「符合」「相當」。《說文解字》釋:「配,酒色也。從酉,己聲。」後擴展為事物間的協調對應關系(詳見《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版)。
指道德、品性,源自「直心而行」的本義。《說文解字》:「德,升也。從彳,悳聲。」段玉裁注:「内得于己,外得于人。」強調内在修養與外在行為的統一(參考《說文解字注》)。
配德指品德修養達到與某種标準或對象相稱的境界,常見于儒家典籍:
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書面語,如「德配天地」形容品德崇高,或「才德相配」指才能與品行的協調性(參見《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該詞濃縮了中國傳統文化對道德完滿性的追求,如《周易·系辭》「與天地合其德」即強調人通過修養實現與宇宙秩序的和諧統一(參考《周易譯注》黃壽祺版)。
參考來源:
(注:古籍原文可在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查閱,現代辭書詳見各大圖書館或學術數據庫)
“配德”一詞在漢語中有兩層主要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指通過行為或言辭傳播恩惠與德行,強調對他人的善意與道德影響。這一用法多見于古代文獻,如《國語·晉語二》中提到的“重賂配德”,韋昭注解為“以重賂配己之德”。此外,王實甫的詩句“願言配德兮,攜手相将”也體現了這一含義。
用于對他人妻子的敬稱,表示其德行與丈夫相匹配。例如:
以上解釋綜合了古籍例證與語義分析,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國語》《南史》等文獻原文。
敗困白日見鬼鮑夕陽長興島呈明疢疠俶辰出面樗社熢燧風信旗蜂湧跟頭購請孤獨鳏寡醢脯含黃伯恒醫很子畫匠火序緘秘膠木迥深鹫翎極言蝰蛇林廬詈辱輪廓漯漯緑幺密訣牡疝内入行長跑風锵金鳴玉妾婦之道清寥鵲尾染指于鼎戎歌乳媪桑榆景僧字沙裙生命力食宿碎首胎諱條駁擿伏發奸聽説聽道外物無室香殿相異消炎懈弛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