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nest and sincere] 敦厚朴实;忠厚朴实
方正敦朴
见“ 敦朴 ”。
亦作“ 敦朴 ”。敦厚朴素。《史记·孝文本纪》:“上常衣綈衣,所幸 慎夫人 ,令衣不得曳地,幃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后汉书·樊準传》:“太后深纳其言,是后屡举方正、敦朴、仁贤之士。” 明 唐顺之 《与程松溪司成》:“有能为道德仁义之説者,又往往口耳而不中於实用,是以沦胥愈下,至於亷耻敦朴之道丧,而獧利机械之俗成。” 清 刘大櫆 《赠姚咏棠序》:“ 咏棠 居一室,一志篤向乎诗书,敦朴自守。”
“敦朴”是汉语中形容人性格或事物本质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为“敦厚朴实”。根据《汉语大词典》的释义,“敦”指诚恳、宽厚,“朴”意为质朴、不加修饰,二者结合后表示“内在品质的真诚与外在表现的淳朴”。例如《汉书·张敞传》中记载“敞为人敏疾,赏罚分明,然行事敦朴”,此处强调人物性格的厚重与不尚浮华。
从词源学角度分析,“敦”最早见于甲骨文,字形如盛放食物的器皿,引申为“厚重、诚恳”;“朴”原指未加工的木材(《说文解字》),后衍生出“本质纯真”的抽象含义。两字组合约形成于汉代,多用于描述士大夫阶层的道德修养标准。
在用法上,《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标注为书面语,常见于人物品评或文化论述,如“敦朴之风”“性情敦朴”等表达,适用于正式场合或文学作品。近义词包括“淳厚”“朴拙”,反义词则有“浮华”“矫饰”等概念。
值得关注的是,《古代汉语词典》特别指出该词在历史语境中的演变:唐代以前多指“物质层面的简朴”,宋代经学家则侧重其“精神修养”的意涵。这种语义的拓展反映出中华文化对道德品质的持续重视。
“敦朴”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形容人的品质或行为,以下为详细解释:
总结来看,“敦朴”既可用于描述个人品德,也可体现文化或群体特征,常见于历史文献和现代汉语表达中。
爱老包乾制弼谐帛缕裁撤齿更池堂弛坠疮疹传世古堤坡帝王斗枢黩札犯规非贰佛螺更且拱立怪脸蛊疾合家欢乐鸿都学宏逸华光家藏户有俭确践石脚印精朗谨容进士第距虚亢丽控持狼飡虎咽卖爵没头没脸乾坤再造敲诈覃鬯穷治蚺虵胆三泖顺溜纸熟闻松湍桃源图填漆佻窃投效弯弓饮羽万世无两无生地无土栽培无足乡蠹缃缣斜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