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棄繻的意思、棄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棄繻的解釋

《漢書·終軍傳》:“初, 軍 從 濟南 當詣博士,步入 關 , 關 吏予 軍 繻。 軍 問:‘以此何為?’吏曰:‘為復傳,還當以合符。’ 軍 曰:‘大丈夫西遊,終不復傳還。’棄繻而去。”繻,帛邊。書帛裂而分之,合為符信,作為出入關卡的憑證。“棄繻”,表示決心在 關中 創立事業。後因用為年少立大志之典。 唐 王績 《晚年叙志示翟處士》詩:“棄繻頻北上,懷刺幾西遊。” 唐 杜甫 《七月一日題終明府水樓》詩之二:“ 虙子 彈琴邑宰日, 終軍 棄繻英妙時。” 清 吳偉業 《感舊贈蕭明府》詩:“授簡肯忘羣彥會,棄繻誰識少年裝。”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棄繻”是一個源自《漢書·終軍傳》的典故,指代年少立志、決心成就事業的志向。以下是詳細解釋:


核心含義

  1. 典故來源
    漢代終軍從濟南前往長安求學時,守關官吏給他一塊“繻”(帛制憑證,用于返程核驗)。終軍表示“大丈夫西遊,終不復傳還”,隨即棄繻而去,表明自己立志在關中成就事業、不再返歸的決心。

  2. 象征意義
    “繻”是古代出入關卡的憑證,棄繻即舍棄退路,表達一往無前的志向,後多用于形容年少立大志或果敢決絕的精神。


文學引用


延伸用法

需注意,“棄繻者”在部分現代解釋中被引申為“背離本職或放棄責任的人”(如),但此含義并非原典本義,而是後起的衍生用法,使用時應結合語境區分。


如需進一步了解“繻”的形制或終軍生平,可參考《漢書》原文或相關曆史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棄繻》是什麼意思

《棄繻》是一個熟悉的成語,它的意思是放棄熟悉的事物或位置。它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主動放棄當前的地位、工作或責任,以追求更高的目标或更好的機會。

拆分部首和筆畫

《棄繻》中的部首是“彐”和“糸”,拆分後可分别讀作“彐”(jì)和“糸”(mì),共有13畫。

來源和繁體

《棄繻》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常被用在古代文獻中。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是「棄繻」。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有所不同。《棄繻》在古代的寫法可能和現代稍有不同,具體寫法需要深入研究古代文獻。

例句

1. 他毅然決定棄繻舊工作,前往外地追尋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2. 這位成功的企業家棄繻了現有的商業職位,轉而向慈善事業發展。

組詞

1. 棄官:放棄官職。

2. 棄暗投明:放棄黑暗,投向光明。

3. 棄兒:被父母或親人遺棄的兒童。

近義詞

1. 舍棄:放棄、抛棄。

2. 放棄:主動放棄、抛棄。

反義詞

1. 執着:堅持、不放棄。

2. 堅守:保持、守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