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棄繻的意思、棄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棄繻的解釋

《漢書·終軍傳》:“初, 軍 從 濟南 當詣博士,步入 關 , 關 吏予 軍 繻。 軍 問:‘以此何為?’吏曰:‘為復傳,還當以合符。’ 軍 曰:‘大丈夫西遊,終不復傳還。’棄繻而去。”繻,帛邊。書帛裂而分之,合為符信,作為出入關卡的憑證。“棄繻”,表示決心在 關中 創立事業。後因用為年少立大志之典。 唐 王績 《晚年叙志示翟處士》詩:“棄繻頻北上,懷刺幾西遊。” 唐 杜甫 《七月一日題終明府水樓》詩之二:“ 虙子 彈琴邑宰日, 終軍 棄繻英妙時。” 清 吳偉業 《感舊贈蕭明府》詩:“授簡肯忘羣彥會,棄繻誰識少年裝。”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棄繻(qì rú)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漢語詞彙,字面意為“丢棄繻符”,其核心内涵承載着立志建功、展示非凡抱負的象征意義。以下從詞典釋義角度詳細解析:


一、字義溯源與基本釋義

  1. 字義拆解

    • 棄:抛棄、舍棄。
    • 繻(rú):古代用帛制成的通行證件,常一分為二,供出入關隘時驗合(《說文解字》稱“繻,帛邊也。缯之裂者曰繻”)。

      字面含義:丢棄通行符證,引申為決心不再返回原地,立志成就大業。

  2. 詞典釋義

    現代漢語詞典多将其定義為:

    指代胸懷壯志、決心建功立業的行為,尤以漢代終軍典故為典型代表(《漢語大詞典》)。


二、典故出處與曆史背景

核心典故出自《漢書·終軍傳》:

終軍年少入長安求仕,過關時獲發繻符為返程憑證。他慨然道:“大丈夫西遊,終不複傳還!”遂棄繻而去。後終軍以辯才受漢武帝賞識,官至谏議大夫,出使南越時殉國,年僅廿餘(《漢書·卷六十四下》)。

此典故中,“棄繻”成為少年壯志、破釜沉舟的象征,凸顯終軍對功業的執着追求。


三、引申義與文化内涵

  1. 象征意義

    • 立志高遠:舍棄退路以明志,如王勃《滕王閣序》化用“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
    • 破除常規:打破世俗對年齡、資曆的桎梏,彰顯進取精神(錢鐘書《管錐編》評其“少年銳氣,躍然紙上”)。
  2. 文學化用

    唐代李賀《緻酒行》以“少年心事當拏雲,誰念幽寒坐嗚呃”暗合終軍棄繻之志;宋代陸遊亦在詩中借典抒懷,強化了該詞在文人筆下的勵志意象。


四、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棄繻”詞條釋義(需訂閱訪問)。

  2. 《漢書·終軍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原文載于卷六十四下,為典故原始出處。

  3. 《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

    對“繻”的形義考釋(帛制符信)。

  4. 錢鐘書《管錐編》(三聯書店)

    論及終軍事迹的文化象征(第二冊第876頁)。


五、現代使用場景

今多用于褒揚青年才俊的遠大志向,或文學作品中烘托人物決心,如:

“他效仿終軍棄繻之志,毅然赴邊陲投身科研,十年不歸。”

此詞雖罕用于口語,但在曆史、文學領域仍具鮮活生命力,成為中華文化中“少年意氣”的經典符號。

網絡擴展解釋

“棄繻”是一個源自《漢書·終軍傳》的典故,指代年少立志、決心成就事業的志向。以下是詳細解釋:


核心含義

  1. 典故來源
    漢代終軍從濟南前往長安求學時,守關官吏給他一塊“繻”(帛制憑證,用于返程核驗)。終軍表示“大丈夫西遊,終不復傳還”,隨即棄繻而去,表明自己立志在關中成就事業、不再返歸的決心。

  2. 象征意義
    “繻”是古代出入關卡的憑證,棄繻即舍棄退路,表達一往無前的志向,後多用于形容年少立大志或果敢決絕的精神。


文學引用


延伸用法

需注意,“棄繻者”在部分現代解釋中被引申為“背離本職或放棄責任的人”(如),但此含義并非原典本義,而是後起的衍生用法,使用時應結合語境區分。


如需進一步了解“繻”的形制或終軍生平,可參考《漢書》原文或相關曆史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巴俚伴駕把予繃巴吊拷邊韶寝避羞才性廁填長公重合脆快錯角大梵天代本洞黑笃頑戈爾巴喬夫革慮公牛國廄好利黃門獄家寶見不得藉色近傍髺髮苦霧癞蜍冷合合廉薄連譜利孔麟省馬蓮懵懂明人不做暗事目不轉睛扭别排空貧農鋪殿花挈挈青鸬懹懹上兵伐謀深功身體手攜手黍雪談笑自若痌癏脫粒頑違無産階級汙行寤寐求之鄉背先笑後號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