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镂刻鑄造。 郭沫若 《十批判書·儒家八派的批判》:“不過《中庸》經過後人的潤色竄易是毫無問題的,任何古書,除刊鑄于青銅器者外,沒有不曾經過竄易與潤色的東西。”
“刊鑄”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刊鑄(kān zhù)由兩個單字構成:
組合後,原指對金屬進行镂刻與鑄造的工藝,後引申為對文字作品的修改與潤飾。
本義
指古代在青銅器等金屬器物上刻字并鑄造的工藝。例如郭沫若在《十批判書》中提到“刊鑄于青銅器”,說明古代重要文獻常通過這種方式保存。
引申義
比喻對文章、著作進行反複雕琢與完善。如《中庸》等古籍因後人“潤色竄易”而更趨精煉,類似金屬器物的加工過程。
可聯想“雕刻金屬”與“錘煉文字”的相似性:如同匠人通過刻刀與熔爐塑造器物,文人也通過删改與潤色使作品更完美。
《刊鑄》是一個表示鑄造和刊登的詞語。這個詞彙中的“刊”表示刊登,出版或印刷;而“鑄”則表示鑄造或鑄就。因此,《刊鑄》一詞通常用來形容一種将文字或形象刻闆地打印或鑄造出來的過程。在廣義上,《刊鑄》也可以表示一種思想或觀念被深深地镌刻在人們心中的意義。
《刊鑄》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刂”和“金”。其中“刂”是刀的部首,也可以看作是刀的筆畫;而“金”是金屬的部首,也是一個包含四筆的部首。由此可見,《刊鑄》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分别是刀和金,它們所代表的意義和詞語的含義有一定的關聯。
《刊鑄》這個詞源于漢字,是漢族文化的一部分。在繁體字中,這個詞的寫法為「刊鑄」,其中「鑄」是鑄的繁體字形式,比起簡化字來更加複雜。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一些不同。對于《刊鑄》這個詞,古人的書寫方式可能會稍有異同。然而,由于缺乏确切的古代文獻資料,我們無法準确了解古時候《刊鑄》的漢字寫法。
以下是幾個例句,展示了《刊鑄》這個詞在句子中的用法:
以下是一些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