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緝甯的意思、緝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緝甯的解釋

安和。《三國志·吳志·陸抗傳》“故得将士歡心” 裴松之 注引 晉 習鑿齒 曰:“思所以鎮定民心,緝寧外内。”《晉書·文帝紀》:“暨 儉 欽 之亂,公綏援有衆,分命興師,統紀有方,用緝寧 淮 浦。”《宋書·武帝紀中》:“ 桓玄 欲且緝寧東土,以 循 為 永嘉 太守。”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緝甯(jī níng)是漢語中的複合詞,具有以下核心釋義:

一、詞義解析

“緝”本義為“績麻成線”,引申為“治理、安定”;“甯”指安甯、太平。《漢語大詞典》釋為“安和、安定”,特指通過治理實現社會秩序穩定。該詞多見于古代文獻,強調統治者或政策對國家的整饬與安撫作用。

二、語源與文獻用例

  1. 早期典籍:出自《尚書·周官》“以緝甯爾邦”,指周王通過禮法制度安定諸侯國。
  2. 曆史語境:唐代李峤《授張錫工部尚書制》稱“緝甯區宇”,贊頌官員治理有方。
  3. 近現代用法:章炳麟《訄書》中“緝甯邊疆”描述清末邊疆治理政策。

三、權威詞典佐證

四、語義關聯

與“綏靖”“安輯”構成近義詞組,均含“以德政平亂”之義,但“緝甯”更側重通過系統性措施達成長治久安。

網絡擴展解釋

“緝甯”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側重,綜合多個來源的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緝甯”意為安和、安定,指通過治理或行動使社會内外恢複平靜與秩序。該詞由“緝”(本義為整理、治理)和“甯”(安甯)組合而成,強調通過努力實現整體和諧。

二、文獻用例

  1. 《三國志》注引習鑿齒
    提到“鎮定民心,緝甯外内”,指通過穩定民心實現内外安定。
  2. 《晉書·文帝紀》
    記載“綏援有衆,分命興師,統紀有方,用緝甯淮浦”,描述通過軍事與治理手段恢複地區安甯。

三、注意差異

部分現代解釋(如)将其誤讀為“追捕逃犯”,可能與“緝拿”混淆。但根據權威古籍注解,“緝甯”的核心含義更偏向治理安定,而非具體追捕行為。

建議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或古籍原文以獲取準确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安矜保險盒卑飛變更玻意耳定律常任長舌昌遐成利尺一楚厲春莺啭雌蜺當言大傩砥操枙臬煩苛粉條概略膏蘭高棉人規天還普闳傑花嬌柳亸虎跑泉見棱見角季孫氏谲宇鈞容班開果空界懶驢愁料力麟趾龍髓門楗鳴珂巷弄丑撇酥兒破露撲碌碌戕敗撁強前郄切瑳竊鈎盜國氣洶洶贍救使弼枱子譚説騰蛟起鳳通儁推銷外待骫骳向量隙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