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愧的意思、感愧的詳細解釋
感愧的解釋
[feel grateful and shame] 自愧不如的感想(感愧不已)
詳細解釋
既感激又慚愧。亦指感激或感謝。《晉書·孝友傳·孫晷》:“時年饑穀貴,人有生刈其稻者, 晷 見而避之,須去而出,既而自刈送與之。鄉鄰感愧,莫敢侵犯。” 宋 蘇轼 《與黃洞秀才書》之一:“寄示石刻,感愧雅意。”《儒林外史》第三二回:“今弟在困厄之中,蒙先生慨然以尊齋相借,令弟感愧無地。” 葉聖陶 《席間》:“乃蒙我師獎贊,為之作序,感愧無已。”
詞語分解
- 感的解釋 感 ǎ 覺出:感觸。感覺。感性。感知(客觀事物通過感覺器官在人腦中的直接反映)。感官。 使在意識、情緒上起反應;因受刺激而引起的心理上的變化:感動。感想。反感。好感。情感。敏感。感染。感召。感慨。感喟
- 愧的解釋 愧 ì 羞慚:羞愧。慚愧。愧色。愧怍(慚愧)。愧疚。愧赧(因羞愧而臉紅)。愧悔。問心無愧。 筆畫數:; 部首:忄;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感愧”是一個漢語詞彙,由“感”和“愧”兩個字組合而成,通常用于表達因他人的善意或恩惠而産生的一種複雜情感。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感:指“感激、感動”,即因他人的幫助或善意而心生謝意。
- 愧:指“慚愧、愧疚”,即因自身未能回報或未能達到某種期望而感到不安。
- 合義:形容既感激對方的善意,又因自己未能回報或未能完全滿足對方期望而産生的愧疚之情。
2.深層情感
- 矛盾性:融合了“感激”與“愧疚”兩種看似對立的情感,常用于描述受惠者内心的複雜狀态。
- 謙遜态度:通常帶有自謙意味,強調對他人的付出感到受之有愧。
3.使用場景
- 常見于接受幫助、禮物或贊譽時,表達謙遜與感恩,例如:
- 也可用于文學或書信中,增強情感表達的層次感。
4.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感佩(感激+敬佩)、慚感(慚愧+感激)。
- 反義詞:理所當然(無感激亦無愧疚)、漠然(無情感波動)。
5.例句
- “他為我奔波至此,我感愧難當,不知如何報答。”
- 古文中亦有類似用法,如《後漢書》中的“感愧交集”,指感激與羞愧交織。
若需進一步探究語境或文化背景,可結合具體文本分析其情感色彩。
網絡擴展解釋二
感愧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對自己的行為或态度感到愧疚、懊悔。它由“忄”部和“貴”部組成。忄是單獨使用時表示心,貴表示珍貴、寶貴。感愧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道德觀念和倫理要求,它指的是在道德标準或他人期望之下,人們對自己的行為或态度産生内心的懊悔與自責。
感愧的繁體字為「感貴」,由「感」和「貴」組成。
在古時候,漢字「感愧」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如在《康熙字典》中,「感愧」的寫法為「感愧」。在漢字演變的過程中,有時會進行一些改變。
以下是一些關于感愧的例句:
1. 我對我的過失感愧不已。
2. 在看到她的堅持時,我不由自主地感到了愧疚。
感愧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使用,例如:感謝、感動、自愧不如等。
在意義上,近義詞有:内疚、悔過、悲悔等。
反義詞可以是:無愧、得意等。
希望以上信息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