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仁愛寬容。《漢書·叙傳上》:“寬明而仁恕。”《世說新語·政事》“ 山遐 去 東陽 ” 劉孝标 注引《江惇傳》:“ 惇 隱 東陽 ,以仁恕懷物, 遐 感其德。” 宋 葉適 《上光宗皇帝劄子》:“陛下嚴祗寅畏足以膺受付托,仁恕溫厚足以慰答傒望。” 魯迅 《墳·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可是,真心的公理論者又‘勿報複’呀,‘仁恕’呀……的大嚷起來。”
“仁恕”是漢語詞語,指仁愛寬容的品德,強調以仁慈和寬厚之心對待他人。以下是詳細解釋:
“仁恕”由“仁”和“恕”構成:
總結來看,“仁恕”融合了儒家倫理的核心理念,既是道德準則,也是實踐智慧。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典故,可參考《漢書》《世說新語》等文獻。
《仁恕》指的是中華文化中的一種傳統美德,它代表着仁愛和寬容的精神。這兩個字的本義是相互關懷、寬容對待他人,以及寬宏大量地待人。
《仁恕》兩個字的拆分部首分别是「人」和「心」。 「人」表示人類、人心,「心」則表示内心、情感。四個筆畫的「仁」代表着人心、為人類的行為、品德;十一畫的「恕」則表示寬容、原諒他人。
《仁恕》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論語》中,是孔子提倡的一種為人處世的準則。在古代,「仁恕」又常用來表達對人民的關愛和寬容,是中國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價值觀。在繁體字中,「恕」字的寫法稍有不同,形狀上以「忍」字為主,書寫起來更加複雜。
在古代,「仁恕」這兩個字的寫法有一些變化。例如,「恕」字的古漢字常見寫法中,加入了「惠」的部分,表示寬容與恩惠的意思。而「仁」字在古代的寫法中,「人」的上面加一個豎筆,表示人的本質。
1. 他以仁恕之心待人,深受大家的尊敬和愛戴。
2. 在處理糾紛時,應該以仁恕的态度去解決問題,給予每個人公正的對待。
組詞:仁義、仁愛、恕道
近義詞:仁愛、寬容、關懷
反義詞:殘忍、狹隘、無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