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碓擣的意思、碓擣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碓擣的解释

见“ 碓捣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碓擣(duì dǎo)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由“碓”和“擣”两个单字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用碓具反复舂击的动作,主要用于谷物脱壳或粉碎。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分项详解:


一、字义解析

  1. 碓(duì)

    指古代利用杠杆原理制成的舂米器具,主体为石臼(承装谷物)和木杵(或石锤),通过脚踏或水力驱动木杵起落,实现舂捣功能。《说文解字》释:“碓,舂也。”

    例证:

    《天工开物·粹精》:“凡稻去壳用砻,去膜用舂、用碾;……水碓之法巧绝。”

  2. 擣(dǎo)

    同“捣”,本义为捶击、舂打。《广雅·释诂》:“擣,舂也。”

    引申义:

    • 引申为反复捶击使物破碎或混合,如“捣药”“捣衣”。

二、本义与用法

碓擣即“以碓具舂捣”,特指将稻谷、粟等放入石臼中,通过碓的机械力反复捶打,实现脱壳或研磨成粉的过程。

古籍例证:

《齐民要术·种谷》:“择穗纯色者,碓擣治取米。”

(注:指挑选纯色谷穗,用碓舂捣后取得米粒。)


三、引申与文化关联

  1. 劳动工具符号化

    “碓擣”作为传统农业生产的核心场景,常见于描写农事的诗文,如: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系牛莫碍门前路,移碓防争屋后泉。”

  2. 隐喻坚韧精神

    因碓具需反复捶打方能成事,古人以此喻指持之以恒,如成语“滴水穿石”的物理原型即与碓臼相关。


四、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收录“碓”字释义,明确其舂具属性及“碓擣”构词逻辑。

    链接:汉语大词典在线版(注:此为示例链接,实际引用需替换有效地址)

  2.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

    系统解析“碓”“擣”字形演变及本义,奠定词义基础。

    链接:国学大师网《说文》库(同上)

  3.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中国农业出版社)

    详述碓具结构及碓擣技术发展,佐证其历史应用。

    (学术著作无直接链接,建议引用纸质文献)


五、现代语义延展

今“碓”字多用于地名(如陕西碓臼峪),而“碓擣”作为整体词汇已罕用,其动作内涵由“捣”“舂”等单字继承,常见于方言或特定行业术语(如中药炮制中的“捣碎”)。

结论:“碓擣”是描述传统舂米工艺的复合动词,兼具实用功能与文化意象,其考释需结合农具史、文字学及古籍用例综合论证。

网络扩展解释

“碓擣”是一个与古代迷信传说相关的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含义

“碓擣”指迷信传说中地狱的一种酷刑,即将鬼魂放入石臼中,用杵反复舂捣。该词也写作“碓捣”,属于异体字或通假字形式。

文献记载

  1. 唐代典籍:
    唐代牛僧孺《玄怪录·杜子春》提到地狱刑罚时,列举了“碓捣”等酷刑;《太平广记》引李复言《续玄怪录》时则写作“碓擣”。
  2. 清代小说:
    《醒世姻缘传》第六九回描述地狱场景时,也提到“碓擣”与刀山、火坑等刑罚并列,形容亡魂受刑的惨状。

文化背景

这一概念反映了古人对死后世界的想象,尤其是佛教、道教地狱观念中对恶行的惩戒方式。通过“碓擣”等具象化刑罚,强化了道德劝诫的功能。

补充说明

现代汉语中,“碓”指传统舂米工具,“捣”为舂击动作,组合后引申为地狱酷刑的专称,现已罕用,仅见于古籍或民俗研究领域。

别人正在浏览...

盦盖边害紬布炊箒蹿奔存取繁匿反隅風艇风向标分号敷告格苗功宗构筑物棺罩龟主寒宂河口衡峤合同胡混昏耄火纸筒胡言渐伸线惊险片酒博士蠲吉开道颽润老不晓事涟而廉访使者理脉灵彩留徐剑贸载马上人麋鹿闲人木官南华真经内典凝正皮剥愆阳轻重倒置勤劳求生器盈荣曜扫地杀损试飞饰纹死诸葛能走生仲达苕帚脱尖无时无刻香象渡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