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鹽堿地。 漢 蔡邕 《京兆樊惠渠頌》:“昔日鹵田,化為甘壤。”《晉書·楊方傳》:“如 方 者乃荒萊之特苗,鹵田之善秀。”《資治通鑒·後周世宗顯德五年》:“ 唐 主使 陳覺 白帝,以 江 南無鹵田,願得 海陵 監南屬以贍軍。” 胡三省 注:“鹵田,今謂之鹻地。”
“鹵田”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文獻和用法區分:
一、成語比喻義(不勞而獲)
源自古代農耕方式,指農民僅在地表撒鹽,不實際耕作卻期待土地自然肥沃的行為。現用于形容不願付出努力卻想輕松獲利的人,含貶義。例如:“他總想鹵田緻富,不願踏實工作。”
二、字面本義(鹽堿地)
指土壤鹽分含量高、不適宜耕種的鹽堿地。這一含義在曆史文獻中多次出現:
補充說明
部分資料(如)提到“鹵地”指通過蒸發改良土壤的農業技術,與“鹵田”的鹽堿地含義存在關聯,但具體用法需結合語境判斷。
建議根據上下文選擇合適釋義,若涉及古文或地理,通常指鹽堿地;若用于批評态度,則取比喻義。
《鹵田》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在鹽堿地上種植鹽生植物的田地。
《鹵田》的部首分别是石和田,它的拆分筆畫有12畫。
《鹵田》這個詞最早見于《山海經·北山經》。《北山經》中記載:“北海之上者,有沙,有實,有怪物,有蛇,有魚,有鹿,有草木,有鹵田,有金鐵。”該詞形容了北海之上的鹽堿地上的農田。
《鹵田》在繁體中的寫法為「滷田」。
在古代,「鹵田」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但因為該詞并未在古代文字典中留下确切的記載,具體的古代寫法無法确定。
1. 那片鹵田上種植的鹽生植物以及提取的鹽,給周邊地區帶來了豐富的資源。
2. 他們将鹵田改造成了良田,成功地培育出了適應鹽堿地生長的農作物。
3. 鹵田的開墾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人力,但是收益也非常可觀。
鹵露、田地、田疇、田畝、田界、田野、田舍、蓋田、田房、田宅
鹽堿地、堿地
良田、沃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