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黃黴天”。春末夏初梅子黃熟的一段時期。這段時期我國 長江 中下遊地方連續下雨,空氣潮濕,衣服等容易發黴。 清 顧祿 《清嘉錄·黃梅天》:“芒種後遇壬為入黴,俗有‘芒種逢壬便入黴’之語……至第十日遇壬,則黴高一丈。庋物過夜,便生黴點,謂之黃梅天。又以其時忽晴忽雨,諺有雲:‘黃梅天,十八變。’” 茅盾 《子夜》十二:“那不是捉得完的!那好比黃梅天皮貨裡會生蛀蟲一樣,自然而然生出來!你今天捉完了,明天又生出來!除非等過了黃梅天!”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 江 ( 江泰 ):(忘記了方才的氣焰,像在黃黴天裡背上沾濕了雨一般,說不出的又是喪氣,又是惱怒,又是悲哀的神色,連連地搖着頭)沒辦法,沒辦法!真是沒辦法!”
黃梅天,又稱“梅雨”或“黃黴天”,是東亞地區特有的氣候現象,以下為詳細解釋:
黃梅天指初夏長江中下遊地區持續陰雨天氣的時段。因梅子成熟變黃而得名“梅雨”,又因器物易黴稱“黴雨”。古籍如《初學記》記載“梅熟而雨曰梅雨”,清代《清嘉錄》描述其天氣多變。
通常發生于每年6月中旬至7月上旬,持續約一個月。具體入梅、出梅時間受氣候波動影響,可能提前或延後。
主要影響中國長江中下遊地區(如湖北、安徽、江蘇)、台灣地區,以及日本中南部和韓國南部。
若需更詳細氣象數據或曆史記錄,可參考天氣網或漢典等來源。
《黃梅天》是一個成語,常用來形容農曆五月間的天氣,表示天空湛藍、陽光明媚、溫度宜人的好天氣。
《黃梅天》這個詞可以拆分為“黃”、“梅”和“天”三個字。其中:
《黃梅天》這個成語最早出自宋代文學家陸遊的《十七日書》:“五月間天氣,黃梅天氣。”表示五月間的天氣晴朗如梅花一般黃澄澄的好天氣。
在繁體字中,“黃梅天”是「黃梅天」。
根據古書記載,古代人對《黃梅天》這個成語的寫法沒有明确規定,但可以參考傳世的古書版本,如《字彙衍義》中以「黃梅天」為準。
1. 五月的南方常常是黃梅天,陽光明媚,氣溫適宜。
2. 今天正是黃梅天,我們一起去郊遊吧。
與《黃梅天》相關的組詞有:
與《黃梅天》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與《黃梅天》意思相反的詞語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