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涯的意思、端涯的详细解释
端涯的解释
亦作“ 端崖 ”。边际。《庄子·天下》:“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 汉 马融 《广成颂》:“天地虹洞,固无端涯。” 宋 梅尧臣 《风异赋》:“出屋远望,西北之陲,亘天接地,混混赫赫,不见端涯。” 刘师培 《南北文学不同论》:“ 嵇 阮 诗歌,飘忽峻佚,言无端涯。”
词语分解
- 端的解释 端 ā 正,不歪斜:端正(a.事物不歪斜;b.正派,正确;c.使端正)。端丽。端然。端庄。端秀。端静。端坐。 正派,正直:端方。端直。端重(恘 )。品行不端。 事物的一头:端的(?)(a.事情的经过,
- 涯的解释 涯 á 水边,泛指边际:涯涯。涯际。涯岸。涯垠。“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范围,限度:生涯。涯分(坣 )(限度,本分)。 笔画数:; 部首:氵;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端涯"的汉语词典释义
"端涯"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其核心含义指事物的边际、尽头或界限。它常用于形容空间上的辽阔无垠或抽象概念上的深广难测。以下从词典角度详细解释其含义与用法:
一、 基本释义
- 边际;尽头: 指物体或空间的边缘、终点。例如形容水域广阔无边,或地域辽远无际。
- 界限;范围: 引申指事物的分界、限度或范围。可用于描述知识、言论等的深广程度。
- 头绪;眉目: 在特定语境下,可引申指事情的条理、线索或大概情况(此义项相对少见)。
二、 字源与构成
- “端” : 本义指物体的顶端或开头,引申为“边际”、“头绪”、“方面”等义。如《说文解字》:“端,直也。” 后引申有“正”、“始”、“头”等意。
- “涯” : 本义指水边、岸边,即水域的边际。如《说文解字》:“涯,水边也。” 引申泛指边际、极限。
- 合成词义: “端”与“涯”为同义复用,均强调“边际”之意,组合后强化了“边界”、“尽头”、“辽远无际”的概念。
三、 引证与用例
- 形容空间广阔无垠:
- “恢诡谲怪,道通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果且有成与亏乎哉?果且无成与亏乎哉?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惠子之据梧也,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唯其好之也,以异于彼;其好之也,欲以明之。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而其子又以文之纶终,终身无成。若是而可谓成乎?虽我亦成也。若是而不可谓成乎?物与我无成也。是故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图也。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与是类乎?其与是不类乎?类与不类,相与为类,则与彼无以异矣。虽然,请尝言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今我则已有谓矣,而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而况自有适有乎!无适焉,因是已。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畛也。请言其畛:有左,有右,有伦,有义,有分,有辩,有竞,有争,此之谓八德。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辩也者,有不辩也。曰:何也?圣人怀之,众人辩之以相示也。故曰辩也者有不见也。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圆而几向方矣,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此段虽长,但核心在于阐释‘道’的无边际性,‘端涯’概念蕴含其中,形容‘道’的无限性)” – 《庄子·齐物论》 。 庄子哲学常用“无端崖”来形容“道”的无限性和不可穷尽性。
- “恢诡谲怪,道通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
网络扩展解释
“端涯”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边际”,常用来形容事物或空间的边界、尽头。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 词义:指事物的边缘、界限,或形容广阔无边的状态。例如“天地虹洞,固无端涯”(汉·马融)。
- 异体写法:也作“端崖”,如《庄子·天下》中“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
2.经典引证
- 《庄子》:最早见于《庄子·天下》,用于描述言辞的漫无边际。
- 其他文献:
- 汉代马融《广成颂》以“端涯”形容天地的广阔;
- 宋代梅尧臣《风异赋》用“不见端涯”描绘风沙蔽天的景象。
3.网络释义与争议
- 主流解释:多数资料(如-4)均以“边际”为核心义,强调空间或概念的边界。
- 特殊释义:个别来源(如)提到“端涯”可指“生命尽头”或“困顿境遇”,但此用法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可能为引申或误用,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4.字形与读音
- 拼音:duān yá。
- 单字解析:
- “端”有“正”“始”等义,如“开端”;
- “涯”指水边或边际,如“天涯”。
“端涯”多见于古典文献,用于描述抽象或具象的边界。若需进一步考证特殊释义(如“困顿”),建议查阅更权威的古代语料库或专业辞书。
别人正在浏览...
暴蹷宝靥表音符号碧洞裁诏刬尽尘侣徂辉打雄颠毛种种点易负实赶趁光标韩朋黑蛱蝶荒政缓刑灰棚蒋月泉骄佷近来进趋金梭禁网伎数军众旷日经年匡俗亏紊牢膳两眼黑流火之乌龙床沦破马妳子缅匿法牛背笛劈里叭拉铺迭啓机壤末三魏上窍稍微畬刀搠立虽覆能复天女散花帖试颓褫褪套儿望悬为期不远雾帘云幕瑕玼向顺瞎跑下乘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