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water and land]∶水路和陸路
水陸聯運
水陸樞紐
蒙沖鬥艦乃以千數,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陸俱下。——《資治通鑒》
(2) [delicacies from land and sea]∶水裡和陸上所産的食物,特指山珍海味
水陸俱陳
(1).水路與陸路。 晉 左思 《蜀都賦》:“水陸所湊,兼六合而交會焉。” 唐 劉禹錫 《代窦中丞謝上表》:“伏以道途遐阻,水陸縈紆。” 鄢國培 《巴山月》第一章一:“ 南京 失守, 日本 人兵分兩路,向 武漢 水陸并進。”
(2).水上與陸地。 南朝 宋 鮑照 《靈丘竹賦》:“每冠名於華戎,将擅奇於水陸。”《北齊書·文宣帝紀》:“王摶風初舉,建旟上地,庇民立政,時雨滂流,下識亷恥,仁加水陸,移風易俗,自 齊 變 魯 ,此王之功也。”《隋書·南蠻傳論》:“水陸可居,鹹為郡縣。” 宋 周敦頤 《愛蓮說》:“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
(3).水旱作物。亦指水田與旱田。《隋書·東夷傳·新羅》:“田甚良沃,水陸兼種。” 唐 元稹 《叙詩寄樂天書》:“京城之中,亭第邸店以曲巷斷;侯甸之内,水陸腴沃以鄉裡計。”
(4).指水中和陸地所産的食物。《晉書·石崇傳》:“絲竹盡當時之選,庖膳窮水陸之珍。” 唐 白居易 《輕肥》詩:“樽罍溢九醖,水陸羅八珍。”《三國演義》第六八回:“大王今日水陸俱備,大宴羣臣,四方異物極多,内中欠少何物,貧道願取之。” 清 餘懷 《闆橋雜記·雅遊》:“坐久則水陸備至,絲肉競陳。”
(5).水陸道場的簡稱。 宋 無名氏 《異聞總錄》卷一:“ 紹興 十六年,通判 任良臣 伯顯 喪子,入寺設水陸。”《醒世恒言·鬧樊樓多情周勝仙》:“吩咐了畢,話休絮煩,功德水陸也不作,停留也不停留,隻就來日便出喪。”參見“ 水陸道場 ”。
“水陸”一詞主要有以下兩層核心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水路與陸路
指交通方式中的水上和陸地路線,常表示兩種運輸途徑的結合。例如:
山珍海味
泛指水中和陸地上産出的珍貴食物,多用于形容宴席豐盛。例如: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例證或方言用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專業文獻。
《水陸》一詞指的是水和陸地,表示水面和陸地兩個領域。水陸是地球表面兩種不同的自然環境,代表了水和陸地的邊界。
《水陸》一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水”字的水部,右邊是“土”字的土部。它的總筆畫數為11畫。
《水陸》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發展。在古代,人們為了表示不同的自然環境,将水和陸地分别以“水”和“土”兩個字來代表。這個用法一直沿用至今。
在繁體字中,水陸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變化。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相對現代簡化了許多。以《水陸》這個詞為例,古代的寫法有所差異,但基本保持了“水”和“土”兩個字的特點。
1. 這個國家擁有豐富的水陸資源。
2. 汽車能在水陸兩個環境中自由行駛。
1. 水陸交通:泛指陸地和水上的交通方式。
2. 水陸空中:指水、陸和空中三個領域。
3. 水陸風景:指水面和陸地上的自然風景。
水上和陸地:表示相同的概念。
天空和地下:與水陸相反的兩個環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