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祭祀用的純色全牲。《左傳·桓公六年》:“吾牲牷肥腯,粢盛豐備。” 杜預 注:“牲,牛羊豕也;牷,純色完全也。”《南史·蕭子雲傳》:“ 梁 初,郊廟未革牲牷,樂辭皆 沉約 撰,至是承用。” 宋 王禹偁 《南郊大禮詩》之三:“大羹味薄牲牷潔,至樂聲和鳳鳥飛。”
(2).泛指祭品。 郭沫若 《羽書集·惰力與革命》:“我們在這抗戰的炮火聲中紀念辛亥革命,我們要多放些大炮來作為喜炮,我們要多殺幾個敵人來作為牲牷。”
“牲牷”是古代祭祀禮儀中的專有名詞,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基本定義
“牲牷”指古代祭祀時使用的純色、完整的牲畜。其中:
文獻例證
現代漢語中,“牲牷”已罕用,主要用于古籍研究或文學修辭。其核心内涵(純色、完整、祭祀)仍可通過文獻理解。
《牲牷》古代漢語詞語,意指祭祀時用來牽引祭豬的繩索。也可以指代祭祀犧牲品、祭祀儀式或與祭祀相關的事物。
《牲牷》的部首是牛(牜),共有9個筆畫。
《牲牷》的來源較為複雜,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祭祀禮儀中對待祭豬的用具。後來,逐漸演化成指代祭祀的行為和物品。在古代社會中,祭祀是一種重要的宗教儀式,用來表達人們對神靈和祖先的尊敬和敬意。
《牲牷》的繁體字為「牲牷」。
在古代,漢字寫法是有所不同的。《牲牷》的古代寫法可以參考以下兩種表現形式:「牲觑」和「牲臾」。這種寫法在漢字演變的過程中逐漸被改變和取代。
1. 他在家中擺了一桌豐盛的宴席來進行牲牷儀式。
2. 在古代,祭祀活動中離不開牲牷的參與。
1. 牲畜:指用于耕作、飼養或宰殺的家畜。
2. 牲口:指家畜;也指人。
3. 祭牲:指為了祭祀而宰殺的動物。
1. 犧牲:指為了某種目的而犧牲某人或某物。
2. 祭祀:指對神靈或祖先的崇拜和紀念活動。
3. 獻祭:指将動物獻給神靈的儀式。
1. 獲勝:指在競争或戰鬥中取得勝利。
2. 保存:指保持事物原有的狀态。
3. 存活:指生命得以延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