腶脩的意思、腶脩的詳細解釋
腶脩的解釋
搗碎加以姜桂的幹肉。《儀禮·有司》:“﹝主婦﹞入于房,取糗與腶脩,執以出。” 鄭玄 注:“腶脩,擣肉之脯。” 陸德明 釋文:“加薑桂以脯而鍛之曰腶脩。”《禮記·郊特牲》:“大饗,尚腶脩而已矣。” 唐 韓愈 《潮州祭神文》之二:“維年月日, 潮州 刺史 韓愈 ,謹以清酌腶脩之奠,祈于大湖神之靈。” 宋 梅堯臣 《臘脯》詩:“畋獵得封獸,割鮮為腶脩。”
詞語分解
- 腶的解釋 腶 à 〔腶脩( ?)〕經過捶搗加上姜桂制成的幹肉,如“(主婦)取糗與腶腶,執以出。” 筆畫數:; 部首:月; 筆順編號:
- 脩的解釋 脩 ū 同“修”。 幹肉:“凡肉脩之頒賜,皆掌之。” 舊時指教學的酬金:束脩。脩金。 幹枯。 筆畫數:; 部首:月;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腶脩”是古代一種特制的幹肉食品,其含義和特點可綜合如下:
-
基本定義
腶脩指捶搗後加入姜、桂等香料制成的幹肉,主要用于祭祀或禮儀場合。其中“腶”與“脩”組合,“脩”本義為幹肉(如《說文解字》釋“脩,脯也”),而“腶”強調加工方式。
-
制法與特點
制作時需将肉捶打至松軟,并添加生姜、肉桂等調料腌制風幹,使肉質緊實且風味獨特。這種工藝在《集韻》中明确記載:“腶脩,捶脯施薑桂也。”
-
文獻記載與用途
- 禮儀用途:見于《儀禮·有司徹》,主婦在祭祀時“取糗與腶脩”作為祭品。
- 社交饋贈:古代“束脩”指十條幹肉,常作為拜師禮,而腶脩是其中更精細的品類。
- 唐代韓愈的《潮州祭神文》亦提到以腶脩為祭品,可見其禮儀延續性。
-
讀音與異體字
讀音為duàn xiū(現代漢語拼音),古文中“腶”也寫作“段”,如《禮記》鄭玄注提及“段脩”即同“腶脩”。
腶脩是古代通過特殊工藝制成的調味幹肉,兼具實用與禮儀功能,反映了先秦至漢唐時期飲食文化與禮制的結合。
網絡擴展解釋二
《腶脩》這個詞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修養美德之意。接下來,我為您提供相關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
- 《腶》的拆分部首是草字頭并包容了3個筆畫。
- 《脩》的拆分部首是肉字旁并包含了10個筆畫。
來源:
《腶脩》是一種抽象詞彙,其中的《腶》部分指的是心靈的修養,品德美好,而《脩》部分表示修飾、完善。腶脩一起構成了修養美德的含義,是中國古代文化中非常重視的核心概念。
繁體:
《腶脩》的繁體字形為「踆瀣」(注:此為Unicode字符表示,可能無法在部分設備上正确顯示),其拼音為「quān xiè」。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形狀會隨着時代的變遷而産生變化。然而,《腶脩》這個詞在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漢字寫法類似,其中《腶》部分由三個橫畫組成,《脩》部分由十個橫畫、兩個豎畫、兩個撇畫、兩個點畫以及一橫折筆畫組成。
例句:
1. 他一直注重修養,是個有腶脩的人。
2. 要學會尊重他人,這是培養腶脩的重要一環。
組詞:
《腶脩》這個詞本身是一個組合詞,因此不常見其他以《腶脩》為詞根的組詞。
近義詞:
與《腶脩》相似的詞語有「修身養性」、「修德養性」等,它們都表達了人們追求修養美德的意願。
反義詞:
與《腶脩》相對的詞語是「放縱」、「無德」等,它們表示缺乏修養和美德的狀态。
希望這些信息對您有幫助!如果您有任何其他問題,我隨時都可以為您提供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