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常的意思、處常的詳細解釋
處常的解釋
生活在正常情況中。《列子·天瑞》:“貧者士之常也,死者人之終也,處常得終,當何憂哉?”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中:“處常處變,過與不及之間,必須讨論是非,以為制事之本。”《恨海》第七回:“侍奉父母是人子當盡之職,處常尚且如此,何況處變?”
詞語分解
- 處的解釋 處 (處) ǔ 居住:穴居野處。 存在,置身:設身處地。處心積慮。處世。 跟别人一起生活,交往:融洽相處。 決定,決斷:處理。 對犯錯誤或有罪的人給予相當的懲戒:處罰。處決。 止,隱退:處暑。 處
- 常的解釋 常 á 長久,經久不變:常數。常量(亦稱“恒量”)。常項。常任。常年。常駐。常住。常備不懈。 時時,不隻一次:常常。常客。時常。經常。 普通的,一般的:常識。常務。常規。常情。常人。平常。反常。 姓。
網絡擴展解釋
“處常”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如下:
一、基本含義
指“生活在正常情況中”,強調在常規或穩定的狀态下行事或存在。
二、出處與經典引用
- 《列子·天瑞》
提到“貧者士之常也,死者人之終也,處常得終,當何憂哉?”,說明安于常态、順應自然的思想。
- 王守仁《傳習錄》
讨論“處常處變,過與不及之間,必須讨論是非,以為制事之本”,強調常态與變局中的處事原則。
- 小說《恨海》
通過“處常尚且如此,何況處變”的表述,對比常态與突發狀況下的行為差異。
三、使用場景
- 描述穩定狀态:如“處常得終”表達安于現狀的豁達。
- 對比變局:常與“處變”對舉,突顯不同情境下的應對态度(如《恨海》例句)。
四、延伸注意
現代語境中,“處常”偶見于特定表述(如“常溫保存”),但此用法與古義無關,需結合上下文區分。
總結來看,“處常”多用于古文或文學表達,核心是順應常規、安于常态的哲學或行為準則。
網絡擴展解釋二
《處常》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是常常、經常。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夂”是上部部首,表示行走,而“寸”是下部部首,表示長度。根據筆畫計算,它總共有6個筆畫。該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是經過多次演變和發展而形成的。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處常」。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它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因為漢字的書寫規範和形态有所變化。以下是一個例句:他處常犯錯,需要改正。該詞能夠組成一些詞語,例如「常常」、「經常」、「屢屢」等。它的近義詞包括「頻繁」、「頻仍」等,而它的反義詞則是「偶爾」、「罕見」等。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