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girl] 〈方〉∶女孩,也稱妮兒
(2) [lass]∶年青女郎,少女,小姑娘
(1).婢女。 宋 王溥 《五代會要·喪葬上》:“其街坊百姓,及軍人之家,每有死喪,兼所使厮兒妮子,因依暝行投井自縊,非理自緻身命者,據臺司狀委府縣及兩軍軍巡差人檢勘。”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一:“百媚 鶯鶯 正驚訝,道:‘這妮子慌忙則甚那?管是媽媽使來唦!’”《兒女英雄傳》第四十回:“況且我看 長姐兒 那個妮子,雖説相貌差些,還不失性情之正。”
(2).女孩兒。 元 無名氏 《舉案齊眉》第一折:“這妮子既然要嫁 梁鴻 ,我如今隻問他要兩件寶貝,有便嫁他。”《水浒傳》第五一回:“近日有個 東京 新來打踅的行院,色藝雙絶,叫做 白秀英 。那妮子來參都頭。”《儒林外史》第五一回:“夜靜了,你這小妮子,船上沒有人,你也不怕嗎?”呂劇《李二嫂改嫁》第八場:“ 劉大娘 :‘ 劉大娘 看閨女忙把路趕……[進門]妮子,妮子,妮子。’”
“妮子”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主要包含以下解釋:
指代小女孩或少女
在北方方言中,“妮子”通常指小女孩、小丫頭,屬于中性稱呼,沒有明顯感情色彩。例如:“這妮子真懂事。”
補充:部分方言中(如河南)也用于表示“女兒”,如“他家妮子今年上學了”。
親密關系中的昵稱
在戀愛或親密關系中,男性可能用“妮子”稱呼比自己年輕或嬌小的女性,表達疼愛或保護欲,隱含“可愛、儒雅”的意味。
舊時指婢女
古代文獻中,“妮子”常指婢女或身份低微的女性,如《新五代史》記載:“吾有梳頭妮子,竊一藥囊以奔于晉”。
文學作品中的少女形象
元曲、《水浒傳》等古典文學中,“妮子”多用于稱呼年輕女性,如《舉案齊眉》中“這妮子要嫁梁鴻”。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用例或方言對比,可參考《漢典》《水浒傳》等來源。
妮子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是指年輕的女子或小姑娘。妮字由“女”字作為部首,以及“尼”作為音義。
妮子的筆畫數目為8畫:分别是一橫,一豎,兩叉,兩點,兩橫折。由于“妮子”是一個詞語,所以隻有一個拆分部首,“女”。
“妮子”一詞最早源于古代漢語,具體的來源尚無定論。現代繁體字中,“妮子”用“妮”和“子”兩個字分開書寫。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妮子所用的字形與現代略有不同。它由“女”字在上,“尼”字在下,上下相連組成。
1. 她是個十分可愛的妮子,總是帶着笑容。
2. 這個小妮子特别聰明,經常獲得好成績。
1. 妮娜:指少女或年輕女子。
2. 妮姿:形容女子的風姿。
3. 妮笑:形容女子嬌笑、輕笑的樣子。
近義詞:少女、女孩、小姑娘。
反義詞:男子、少年、小夥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