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断肠草的意思、断肠草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断肠草的解释

(1).钩吻的别名。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六·钩吻》:“﹝钩吻﹞ 广 人谓之胡蔓草,亦曰断肠草,入人畜腹内,即粘肠上,半日则黑烂,又名烂肠草。” 清 沉涛 《瑟榭丛谈》卷下:“今口外有断肠草,人马误食之,立毙。”

(2).木芙蓉的别名。 宋 惠洪 《冷斋夜话·诗出本处》:“ 李太白 诗曰:‘昔作芙蓉花,今为断肠草。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 陶弘景 《仙方注》曰:‘断肠草不可食,其花美好,名芙蓉花。’”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一:“老圃云:芙蓉花根三年不除,杀6*人。因忆古诗云:‘昔为芙蓉花,今成断肠草。’则古人已曾言矣。”

(3).相思草的别名。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卷上:“今 秦 赵 间有相思草,状如石竹而节节相续,一名断肠草,又名愁妇草,亦名霜草,人呼寮莎,盖相思之流也。”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断肠草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断肠草是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的植物名称,主要包含以下释义:

一、植物学定义 指钩吻属植物钩吻(学名:Gelsemium elegans),属马钱科常绿木质藤本。其根、茎、叶含钩吻素甲等生物碱,《中国植物志》记载该植物全株剧毒,误食会引发中枢神经麻痹、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可致死。

二、中医典籍释义 《中华本草》记载断肠草为传统毒药,古代多用于制作箭毒或杀虫剂。其毒性在《本草纲目》中被描述为"入口钩吻,裂肠烂胃",故得名"断肠"。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其微量成分具有抗肿瘤潜力。

三、文化意象延伸 在文学作品中常象征极度的悲痛,如元代杂剧《汉宫秋》用"断肠草"比喻离愁别恨。民间传说将之附会为相思之物,与《梁祝》等爱情悲剧相关联。

四、地域性异名现象 部分地区将雷公藤、狼毒等不同科属的有毒植物统称为断肠草。《中国药典》特别指出需注意鉴别,避免因名称混淆导致误用中毒。

网络扩展解释

断肠草是民间对多种有毒植物的统称,其含义和特性可从以下五方面解析:

一、定义与名称由来

断肠草并非单一植物学名,而是对服用后引发剧烈胃肠道反应的剧毒植物的统称。古代文献记载至少涉及10种以上植物,现代主要指钩吻(学名:Gelsemium elegans),其次是雷公藤等。名称源于中毒者会出现“肠子发黑粘连”的恐怖症状。

二、形态特征

钩吻作为典型代表,是马钱科常绿木质藤本植物:

三、剧毒特性

  1. 毒性成分:含钩吻生物碱(神经毒素),根皮含量最高
  2. 中毒症状:误食后出现晕眩、腹痛、口吐白沫、瞳孔散大,严重者呼吸衰竭致死
  3. 伪装特性:根似五指毛桃,花似金银花,易被误采

四、药用价值(需专业指导)

尽管剧毒,在严格炮制和外用条件下可用于:

五、文化意象

文学作品常以“断肠草”象征:

特别提醒:该植物全株剧毒,民间有与食用药材混生现象,切勿自行采挖。如需药用,须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

别人正在浏览...

阿妳百顺百依北欧悲喜草蛇灰线锄櫌脆促代庖呆头耽荒对着和尚駡贼秃夺职厄穷非折凤额赙遗干栋勾括构妖贺幛厚费画幅灰白嘉种棘地荆天结韤金陵禁庭极寿无疆酒具絶唱军府口出大言赖皮良佐离蔬释跷率由满坐风生猫头笋庙瑟音培敦偏举皮荐堡聚蒲柳齐儿起坡热嘈煽行鼠齧蠹蚀顺天得一叹涕甜冰廷逆涂巷五菜献馘先通歊然衺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