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墓地,墳地。《後漢書·馬援傳》:“會 況 卒, 援 行服期年,不離墓所。” 宋 司馬光 《文潞公家廟碑文》:“ 漢 世公卿貴人,多建祠堂於墓所。”
“墓所”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墓所”指墓地或墳地,即埋葬死者的地方。該詞由“墓”(墳墓)和“所”(處所)組合而成,強調與喪葬相關的場所性質。例如:
詞源解析
“墓”本義為不立封土标記的埋葬地(《說文解字》),後泛指墳墓;“所”表示場所。組合後特指與墓葬相關的固定地點。
語境差異
墓所是指用來安葬死者遺體的地方,也被稱為墳墓、墓地。墓所是人們對逝去的親人或者重要人物的永久紀念和追憶的場所。
墓所的拆分部首是“土”和“所”,部首“土”表示與土地有關,而“所”表示與地方有關。它的總筆畫數為14。
墓所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古代的墓所多為土坡堆成的山丘,稱為“墓”,後來加上表示地點的字“所”,就成了“墓所”。
墓所的繁體字為「墓所」,與簡體字相同。
古代的墓所在漢字中的寫法有些不同,例如在金石碑刻或者古代文獻中,墓所可以寫作「墓蓺」,表示安放死者的地方。
1. 他的墓所建在一座山丘上,風景十分優美。
2. 墓所裡供奉着他們祖先的牌位。
墓主、墓室、墓碑、墓地、墓園。
墳墓、安魂地、安息地。
出生地、故鄉、家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