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決斷,審察。《後漢書·酷吏傳·王吉》:“曉達政事,能斷察疑獄,發起姦伏,多出衆議。”
“斷察”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1. 基本釋義
“斷察”指決斷與審察的結合,強調對事務的判斷力和細緻分析能力。該詞由“斷”(決斷)和“察”(審察)兩個語素構成,常見于古代文獻中。
2. 出處與例句
最早見于《後漢書·酷吏傳·王吉》:“曉達政事,能斷察疑獄,發起姦伏,多出衆議。”此處描述王吉通過決斷與審察破解疑難案件,凸顯其治理能力。
3. 用法說明
參考資料
若需進一步了解該詞在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查閱《後漢書》相關章節或古漢語詞典。
《斷察》(duàn chá)是一個漢語詞彙,由兩個字組成。拆分部首是“斷”和“察”,其中“斷”的拼音是duàn,偏旁部首是“斤”,總筆畫是4畫;“察”的拼音是chá,偏旁部首是“寸”,總筆畫是14畫。
《斷察》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易經》文獻中。《易經》 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經典之一,也是一種蔔筮文獻,其中許多詞彙都具有深刻的哲學含義。
《斷察》的繁體字為「斷察」。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斷察》的字形略有不同。其中“斷”字的古代寫法是「斷」,仍然由“斤”偏旁和4畫組成;“察”字的古代寫法是「察」,由“宀”偏旁和8畫組成。
1. 他善于斷察人心,幾乎可以看透每個人的想法。
2. 在面對複雜的問題時,我們需要運用斷察的能力,冷靜地分析和判斷。
相關的組詞有:察覺、審察、洞察、明察。
與《斷察》近義的詞語有:洞悉、識破、透徹、明了。
與《斷察》反義的詞語有:迷惑、糊塗、愚鈍、不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