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所愛之人。亦指賢臣。《詩·秦風·驷驖》:“公之媚子,從公于狩。” 毛 傳:“能以道媚於上下者。” 鄭玄 箋:“媚於上下謂使君臣和合也。此人從公往狩,言 襄公 親賢也。” 朱熹 集傳:“媚子,所親愛之人也。” 宋 葉適 《送林退思》詩:“方從媚子引,豈料讒夫傾!”
(2).愛子。 漢 王符 《潛夫論·忠貴》:“嬰兒常病傷飽也,貴臣常禍傷寵也。父母常失在不能已於媚子,人君常過在不能已於驕臣。”
(3).首飾名。 北周 庾信 《鏡賦》:“懸媚子於搔頭,拭釵梁於粉絮。”
“媚子”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具體解釋如下:
所愛之人或賢臣
源自《詩經·秦風·驷驖》:“公之媚子,從公于狩。” 這裡的“媚子”指君主親近的賢臣或寵信之人,朱熹集傳解釋為“所親愛之人”。古代語境中多含褒義,強調德行與君臣和諧。
愛子
漢代王符《潛夫論·忠貴》提到“父母常失在不能已於媚子”,指父母對子女的過度溺愛。此處“媚子”指被寵愛的孩子,帶有家庭倫理色彩。
首飾名
北周庾信《鏡賦》中“懸媚子於搔頭”描述了一種古代女性發飾,可能與簪钗類飾品相關,具體形制已不可考。
建議在閱讀古籍時注意詞義演變,避免混淆古今用法。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或《潛夫論》等文獻。
《媚子》這個詞在漢語中指的是女子對男子使用婉轉柔美的言辭和動作來博得他的喜愛或青睐。這種行為常常伴隨着一種柔順、娴靜的态度,以使自己顯得更加可愛和迷人。
《媚子》的拆分部首為女字旁和子字旁。
女字旁的部首為“女”,子字旁的部首為“子”。
《媚子》的總筆畫數為14畫。
《媚子》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最初用于描述女子對男子的迷倒或巧妙操控。
《媚子》的繁體字為「媚子」。
在古代,媚子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例如,它可以寫作「媺子」或「繆子」。
她一直以媚子的方式與他交談,試圖吸引他的注意。
媚笑、媚态、媚眼、媚容、媚骨。
迷人、撒嬌、讨好、巴結。
坦誠、率直、樸實、真實。
以上就是關于《媚子》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的介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