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我國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逸周書·史記》:“昔有 林氏 ,召 離戎 之君而朝之,至而不禮,留而弗親, 離戎 逃而去之。”
“離戎”一詞主要有兩種解釋,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
根據《逸周書·史記》記載,“離戎”是古代中國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例如:“昔有林氏,召離戎之君而朝之,至而不禮,留而弗親,離戎逃而去之。”。這一用法在《漢典》《逸周書》等古籍中均有明确記載,屬于曆史文獻中的專有名詞。
現代詞典中将其解釋為複合詞:
兩種含義的差異源于語境:
《離戎》一詞是指“遠離戰亂”的意思。其中,“離”表示遠離,遠離某種狀态或行為;“戎”表示戰争、戰鬥。因此,“離戎”可以理解為遠離戰争的狀态或行為。
《離戎》這兩個字的字形結構分别由“禾”和“戈”兩個部首構成。
部首“禾”代表植物,表示與農業有關的事物。它由5個筆畫組成。
部首“戈”代表戰争、戰鬥,表示與軍事有關的事物。它由4個筆畫組成。
《離戎》是一個古代漢字詞彙,最早出現在《左傳·宣公十年》中。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離戎」。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離戎」的字形有所變化。具體而言,在古代小篆字體中,「離戎」的寫法為:
離:
戎:
1. 在和平的年代,我們可以離戎而居,過上安定甯靜的生活。
2. 他決定離戎退役,回到家鄉過上普通人的生活。
3. 希望每個國家都能實現離戎的宗旨,實現全球的和平與穩定。
1. 離鄉戎去:離開家鄉,參軍入伍。
2. 入戎之地:參軍入伍的地方。
3. 解戎返回:解散軍隊,回歸平民身份。
近義詞:遠離戰亂、避戰、和平
反義詞:投身戰争、參軍、戰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