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捏造罪名,加以攻讦。《宋書·蔡廓傳》:“況人亡事遠,追相誣訐,斷以禮律,義不合關。” 清 陳康祺 《燕下鄉脞錄》卷二:“十一月授通政使司副使,明年被舊屬誣訐,吏議降四級調用矣。”《清史稿·高宗紀四》:“閏十月壬子, 蘇墧 以侵稅誣訐,處斬。”
“誣讦”是一個漢語詞彙,屬于較為書面化的表達,具體解釋如下:
核心含義:捏造不實罪名,并以此對他人進行公開攻擊或揭發。
使用場景:多用于古代文獻或法律語境,描述因私怨或政治鬥争而虛構罪名、惡意中傷的行為。
現代語境中,“誣讦”與“诽謗”“誣告”含義接近,但更強調“公開攻擊”的主動性。需注意:該詞現較少使用,一般出現在曆史研究或文學作品中。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誣告案例或法律條文,可參考《宋書》《清史稿》等史書原文。
《誣讦》是一個漢語詞語,指的是無中生有、捏造事實,陷害别人,造謠诽謗的行為。
《誣讦》的拆分部首是讠(讠為“言”的略字,表示與言相關的意思),并且由9個筆畫組成。
《誣讦》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莊子·徐無鬼》一篇中。後來逐漸流傳開來,成為現代漢語中常用的詞彙之一。
《誣讦》的繁體字為「誣譖」。
在古時候,漢字《誣讦》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保持了現代漢字的形态。
1. 他經常誣讦同事,損害他們的聲譽。
2. 别聽信他的誣讦,他在背後抹黑你。
誣讦者、誣讦罪、誣讦行為、誣讦言辭
诽謗、造謠、中傷
善意、褒揚、表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