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盛器,亦用作祭器。登似豆而較淺。語本《詩·大雅·生民》:“于豆于登。” 毛 傳:“木曰豆,瓦曰登。豆薦葅醢也,登盛大羹也。” 唐 韓愈 《陸渾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韻》:“谽呀鉅壑頗黎盆,豆登五山瀛四罇。”《宋史·樂志七》:“豆登豐潔,薦德馨香。”《隨園詩話補遺》卷五引 清 錢枚 《題孟廟》詩:“七國知矜式,千秋肅豆登。”
“豆登”是古代祭祀和禮儀活動中使用的兩種重要器皿,其含義和用途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基本定義與形制
“豆”與“登”均為盛放祭品的容器,但材質和形制不同。據《詩經·大雅·生民》記載,“豆”為木制,用于盛放腌菜(葅醢);“登”為陶制(瓦器),較淺且用于盛放肉湯(大羹)。
祭祀功能區分
在禮儀中,二者分工明确:“豆”側重存放固态祭品,如醬料、腌菜;“登”則專用于液态或羹類祭品。這種區分體現了古代祭祀對器皿材質與用途的嚴格規範。
文獻例證
唐代韓愈《陸渾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韻》中“豆登五山瀛四罇”一句,以“豆登”泛指祭祀器皿,側面反映其文化象征意義。此外,《宋史·樂志》亦提及“豆登豐潔”,強調其在禮儀中的潔淨要求。
字義演變
“豆”後來衍生出植物種子的含義(如黃豆、綠豆),但最初主要指禮器;“登”則從器皿名引申出“上升”“記載”等動詞義,如“登報”“登山”。
“豆登”作為古代禮器組合,既體現了先秦祭祀文化的細節,也通過文獻記載影響了後世語言發展。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詩經》毛傳注疏及曆代禮制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