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懲乂 ”。亦作“ 懲刈 ”。1.懲治。《東觀漢記·明帝紀》:“陛下至明,懲艾酷吏,視人如赤子。”《新唐書·裴矩傳》:“ 太宗 即位,疾貪吏,欲痛懲乂之。” 清 曾國藩 《廣東嘉應州知州劉君事狀》:“是時 兩廣 總督 百公齡 ,治尚威猛,懲刈奸宄。”
(2).戒懼。《史記·樂書》:“ 成王 作頌,推己懲艾,悲彼家難,可不謂戰戰恐懼,善守善終哉?” 張守節 正義:“言 成王 作頌,悲 文王 戰戰恐懼,推己戒勵為治,是善守善終也。”《新唐書·柳宗元傳》:“然衆畏其才高,懲刈復進,故無用力者。” 宋 蘇轍 《言責降官不當帶觀察團練狀》:“且使罪人知有懲艾,謹録奏聞,亦非小補也。”
(3).謂吸取過去教訓,以前失為戒。《漢書·淮陽憲王劉欽傳》:“久之,懲艾 霍氏 欲害皇太子,乃更選後宮無子而謹慎者,乃立 長陵 王倢伃 為後,令母養太子。”《後漢書·窦融傳》:“其後 匈奴 懲乂,稀復侵寇。”《新唐書·蘇世長等傳贊》:“始 唐 有天下,懲刈 隋 敝,敷内讜言。”《金史·移剌履傳》:“願陛下懲艾前事,開諫諍之門,天下幸甚。” 清 陳天華 《中國革命史論》第一章:“法之當變,礦之當開,詎可以 熙寧 、 明 季懲艾乎?”
“懲艾”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存在兩種常見形式:chéng yì(如、)和chéng ài(如、),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以下是詳細解釋:
懲治
指對錯誤或罪行進行懲罰。例如《新唐書》提到“懲刈奸宄”,即懲治奸邪之人。
戒懼
表示因受懲戒而産生畏懼心理。《史記·樂書》中描述周成王“推己懲艾”,體現自我警戒與謹慎。
吸取教訓
強調從過去的錯誤中反思,避免重蹈覆轍。如《漢書》記載漢成帝因霍氏之亂而“懲艾”,改立皇後以保太子安全。
兩種讀音均存在,建議根據權威詞典(如《漢典》)優先采用chéng yì,但需注意不同語境可能影響發音選擇。
懲艾這個詞可以指責、懲罰或者譴責某人或某事。它表達了對别人犯規、違法或做出不道德行為的不滿和憤怒。
懲字的部首是心,它表示了這個字的基本涵義與情感方面的關系。字形由三個部分組成:豐、木和心。艾字的部首是艸,意味着它與植物有關。字形由三個部分組成:艹、非和廾。
懲艾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懲字最早記載于《說文解字》中,艾字則源自古代律令中的刑具——用于體罰的木杖,表示對罪人的責罰。
懲艾的繁體形式是懲艾。
在古代漢字中,懲字的寫法稍有不同,它由心和争組成。艾字的寫法則更為繁瑣,舊時寫作替。這些變化是由于古代漢字的演變和書寫風格的改變。
1. 他因為偷竊被法庭懲艾。
2. 學校開展了嚴肅的紀律教育,對違紀學生進行了懲艾。
3. 法律應該對犯罪行為給予適當的懲艾。
處懲、懲處、反懲、懲罰、受懲、懲忿、懲描、懲果、懲友。
懲處、懲罰、譴責、責備。
獎勵、表揚、褒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