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動蕩。 唐 元稹 《沂國公魏博德政碑》:“始, 安祿山 以 玄宗 四十三年盜 幽州 兵,劫擊郡縣,踰關據京,天下掉撓。”
“掉撓”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動蕩,多用于描述局勢、社會或環境的不穩定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詞義
“掉撓”由“掉”和“撓”組合而成。其中,“掉”可引申為搖動、擺動,“撓”有擾亂、彎曲之意,二者結合後強調因外力或内部混亂導緻的動蕩不安。
文獻出處
該詞可見于唐代元稹的《沂國公魏博德政碑》:“始,安祿山以玄宗四十三年盜幽州兵,劫擊郡縣,踰關據京,天下掉撓。”此處“天下掉撓”指安史之亂引發的全國性動蕩。
使用場景
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掉撓”,但在古文或曆史文獻中,它常與描述戰亂、政權更疊等重大社會變動相關聯,例如:“時局掉撓,民不聊生。”
補充說明:由于“掉撓”屬于古漢語詞彙,日常交流中更常用“動蕩”“混亂”等替代。若需進一步了解其用法,可參考唐代史書或元稹相關作品。
掉撓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為手和扌,共有9個筆畫。它的拼音是diào náo。
這個詞語的來源較為模糊,常見解釋有以下幾種:
在繁體字中,掉撓可以寫作掉撓。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掉撓的字形有所不同。例如在《康熙字典》中,它的字形為「捯撓」。
以下是對掉撓的用法的一些例句:
這個詞語的一些組詞有:掉撓癢、掉撓痛、掉撓心癢、掉撓發癢等。
與掉撓相關的近義詞包括抓、揉、搓等,而反義詞則有止癢、緩解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