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豆登的意思、豆登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豆登的解释

古代盛器,亦用作祭器。登似豆而较浅。语本《诗·大雅·生民》:“于豆于登。” 毛 传:“木曰豆,瓦曰登。豆荐葅醢也,登盛大羹也。” 唐 韩愈 《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谽呀鉅壑颇黎盆,豆登五山瀛四罇。”《宋史·乐志七》:“豆登丰洁,荐德馨香。”《随园诗话补遗》卷五引 清 钱枚 《题孟庙》诗:“七国知矜式,千秋肃豆登。”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豆登”是古代祭祀礼仪中使用的两种器皿名称,其含义可从字义、形制及文化功能三个角度解析:

一、字义溯源 “豆”为象形字,甲骨文作“”,《说文解字》释为“古食肉器也”,本义指高足盘状的盛食器。汉代郑玄注《诗经·大雅·生民》时,明确指出“木曰豆,瓦曰登”,说明二者材质有别:木制为豆,陶制称登。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补充“登”乃“豆”之假借,二字在祭祀语境中常互训。

二、礼器形制 《周礼·天官·亨人》记载“祭祀,共大羹、鉶羹,宾客亦如之”,郑众注云“大羹,肉湆。盛以登”,揭示登是盛放未调味的肉汤之器。《尔雅·释器》称“瓦豆谓之登”,《礼记·明堂位》详述“夏后氏以楬豆,殷玉豆,周献豆”,显示豆的形制随朝代演变,从夏代无饰木豆到周代镶嵌装饰的升级过程。

三、文化象征 《诗经·大雅·生民》篇“卬盛于豆,于豆于登”的记载,证明豆登组合是周代祭祀天地祖先的核心礼器。汉代《毛诗正义》强调二者并陈象征“阴阳配享”,其中豆盛菜蔬代表地德,登贮羹汤象天泽,构成天地合祀的仪式逻辑。这种组合规制后被纳入《大唐开元礼》,成为古代国家祭祀的典制范本。

网络扩展解释

“豆登”是古代祭祀和礼仪活动中使用的两种重要器皿,其含义和用途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1. 基本定义与形制
    “豆”与“登”均为盛放祭品的容器,但材质和形制不同。据《诗经·大雅·生民》记载,“豆”为木制,用于盛放腌菜(葅醢);“登”为陶制(瓦器),较浅且用于盛放肉汤(大羹)。

  2. 祭祀功能区分
    在礼仪中,二者分工明确:“豆”侧重存放固态祭品,如酱料、腌菜;“登”则专用于液态或羹类祭品。这种区分体现了古代祭祀对器皿材质与用途的严格规范。

  3. 文献例证
    唐代韩愈《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中“豆登五山瀛四罇”一句,以“豆登”泛指祭祀器皿,侧面反映其文化象征意义。此外,《宋史·乐志》亦提及“豆登丰洁”,强调其在礼仪中的洁净要求。

  4. 字义演变
    “豆”后来衍生出植物种子的含义(如黄豆、绿豆),但最初主要指礼器;“登”则从器皿名引申出“上升”“记载”等动词义,如“登报”“登山”。

“豆登”作为古代礼器组合,既体现了先秦祭祀文化的细节,也通过文献记载影响了后世语言发展。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诗经》毛传注疏及历代礼制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爱窝窝白手起家闭户避唐産疾乘骑龀岁赤金大辨倒褪點花牌点撆底线改易高光构形逛庙国破家亡含育弘朗鸿垆见棱见角骄子急变羯羠即禽开説馈答溃蹶枯声苦厌厌老大徒伤悲磊硌累载龙鉢落英陆味满杖俛容冥屋幂平均靺韐馁却旁逸横出蟠郁坯料青藜灯气汹汹全毁上贤山家宗双凫一雁数目字树枝缩手调瑟痛不欲生望顶无赖贼邪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