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盛器,亦用作祭器。登似豆而较浅。语本《诗·大雅·生民》:“于豆于登。” 毛 传:“木曰豆,瓦曰登。豆荐葅醢也,登盛大羹也。” 唐 韩愈 《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谽呀鉅壑颇黎盆,豆登五山瀛四罇。”《宋史·乐志七》:“豆登丰洁,荐德馨香。”《随园诗话补遗》卷五引 清 钱枚 《题孟庙》诗:“七国知矜式,千秋肃豆登。”
“豆登”是古代祭祀和礼仪活动中使用的两种重要器皿,其含义和用途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基本定义与形制
“豆”与“登”均为盛放祭品的容器,但材质和形制不同。据《诗经·大雅·生民》记载,“豆”为木制,用于盛放腌菜(葅醢);“登”为陶制(瓦器),较浅且用于盛放肉汤(大羹)。
祭祀功能区分
在礼仪中,二者分工明确:“豆”侧重存放固态祭品,如酱料、腌菜;“登”则专用于液态或羹类祭品。这种区分体现了古代祭祀对器皿材质与用途的严格规范。
文献例证
唐代韩愈《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中“豆登五山瀛四罇”一句,以“豆登”泛指祭祀器皿,侧面反映其文化象征意义。此外,《宋史·乐志》亦提及“豆登丰洁”,强调其在礼仪中的洁净要求。
字义演变
“豆”后来衍生出植物种子的含义(如黄豆、绿豆),但最初主要指礼器;“登”则从器皿名引申出“上升”“记载”等动词义,如“登报”“登山”。
“豆登”作为古代礼器组合,既体现了先秦祭祀文化的细节,也通过文献记载影响了后世语言发展。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诗经》毛传注疏及历代礼制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