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求其溫和。 三國 魏 曹植 《潛志賦》:“且摧剛而和謀,接處肅以靜恭。”
“和謀”是一個古典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源自三國時期曹植的作品。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和謀”意為“求其溫和”,強調通過調和或調整來達到平狀态。該詞由“和”(平和、和諧)與“謀”(謀劃、策略)組合而成,體現了一種以柔化剛的智慧。
最早見于曹植《潛志賦》:“且摧剛而和謀,接處肅以靜恭。”。此句通過“摧剛”與“和謀”的對比,表達了剛柔并濟的處世态度。
如需進一步探讨古典詞彙的演變,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等工具書。
和謀是指雙方相互協商或合作,共同制定計劃或達成意見的行為。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口”部,右邊是“貝”部,總共有七畫。
和謀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和謀的寫法有一些差異。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和謀的寫法中的“口”部有時會改寫為“讠”部,表示和談、商議等意思。另外,繁體字中的和謀為「和謀」。
以下是一些關于和謀的例句:
1. 經過長時間的和謀,雙方終于達成了一緻意見。
2. 他們通過和謀解決了彼此之間的分歧。
3. 政府和反對派進行了一系列和謀行動,以實現國家的和平發展。
和謀的組詞:
1. 和謀行動
2. 和謀協商
3. 和謀共識
和謀的近義詞:
1. 和解
2. 協商
3. 合作
和謀的反義詞:
1. 敵對
2. 糾紛
3. 對立
通過以上的介紹,我們對和謀這個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謀代表着合作、協商和共識的精神,幫助人們解決矛盾,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