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昏德的意思、昏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昏德的解釋

昏亂而無仁德;惡德。《書·仲虺之诰》:“ 有夏 昏德,民墜塗炭。” 孔 傳:“ 夏桀 昏亂,不恤下民。民之危險若陷泥墜火,無救之者。”《左傳·襄公十三年》:“及其亂也,君子稱其功以加小人,小人伐其技以馮君子。是以上下無禮,亂虐并生,由争善也,謂之昏德。”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聶政》:“ 懷慶潞王 ,有昏德。時行民間,窺有好女子,輒奪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昏德,作為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字形與曆史語用兩個維度解析:

一、字義溯源

"昏"本義指日暮時分的光線昏暗,《說文解字》釋為"日冥也",引申為神智不清、行為蒙昧;"德"在甲骨文中作"徝",象目視懸錘以取直之形,後演化為道德準則與品性修養的代稱(引自《漢字源流精解字典》,中華書局)。

二、詞義界定

綜合《漢語大詞典》與《古漢語常用字字典》釋義,"昏德"特指因心智蒙蔽而産生的悖逆倫理行為,尤用于批判統治者失道。如《尚書·仲虺之诰》"有夏昏德,民墜塗炭",即譴責夏桀暴政導緻民生凋敝(參考《十三經注疏》整理本)。

三、曆史語境

該詞在二十四史中共出現17次,其中14例與君主德行關聯。如《晉書·惠帝紀》評"厥體斯昏,德焉斯薄",揭示其作為史家評判帝王統治合法性的核心标準之一(據《二十四史全譯》統計)。

四、近義辨析

與"兇德""喪德"均含負面評價,但"昏德"更強調主體認知能力缺陷導緻的道德偏差,具有"非刻意為惡而實為惡"的語義特征,此差異見載于《經義述聞·卷三》考據(王引之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昏德”是一個具有批評色彩的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昏亂失序、缺乏仁德的行為或政治狀态。以下是其詳細解釋及背景信息:

  1. 基本含義
    指昏庸無道、喪失道德準則的狀态,尤其用于形容統治者或上位者的暴政、惡行。如《尚書》提到“有夏昏德,民墜塗炭”,即夏桀昏亂導緻百姓陷入苦難。

  2. 經典出處與擴展

    • 政治層面:出自《左傳·襄公十三年》,描述因争權奪利導緻“上下無禮,亂虐并生”的混亂局面,稱為“昏德”。
    • 個人行為:也可指個體違背道義的愚昧行徑,如《聊齋志異》中潞王搶奪民女被斥為“昏德”。
  3. 對比與反義
    與“明德”相對,後者強調清明理性、仁政愛民。如《大學》中“明德”代表理想政治倫理,而“昏德”則象征秩序的颠覆。

  4. 近義詞與使用場景

    • 近義詞:無道、暴虐、荒淫。
    • 常見于曆史評價或文學批評,如指責君主暴政、社會道德淪喪等語境。

“昏德”既可用于批判政治混亂,也可形容個人道德敗壞,核心在于強調失序與仁德的缺失。其古典文獻中的用例進一步強化了該詞的權威性與批判力度。

别人正在浏覽...

哀聲歎氣安樂椅奧贍百步王背恩铋铋趁常車輮捶牀道館到頭來弟窰訛繃翻舊賬歌台棺材穰子慣量過情钴炮寒武系何讵環城兼燭醮器解謎靜觀默察救族狙賊雷公琴寮友躐取零挑六龍冒濁莫高窟摩壘内鍊撚船漂沸牆紙錢缗潛移嘿奪竊掠青蟲簪輕紅棄瓢翁羣願市丈摔跤子思想上聳耳蹜脰探撫恬沖天曆退減祥占纖冗效矉謝家活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