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形容朝拜、進谒時步趨中節。 南朝 梁 沉約 《腳下履》詩:“丹墀上颯沓,玉殿下趨蹡。” 元 鄭光祖 《王粲登樓》第四折:“又不曾趨蹡天子堂,又不曾圖畫功臣像。”《古今小說·史弘肇龍虎君臣會》:“簪笏隨朝,衆聖趨蹡分左右。”參見“ 趨蹌 ”。
(2).奔走侍奉。 清 張雲璈 《轉饟行》:“即今名實全不副,更無一卒來趨蹡。”參見“ 趨蹌 ”。
(3).猶踉跄。行步不穩貌。 清 周亮工 《書影》卷十:“忽一醉卒趨蹡而前曰:‘我能齎檄往。’”
趨蹡(qū qiāng)是古漢語中的合成詞,由“趨”與“蹡”二字組合而成,本義指疾步行走的姿态,後引申為恭敬行禮的動作。以下是詳細解析:
疾行貌
“趨”指快步走,“蹡”同“跄”,形容步伐有力、節奏分明。《漢語大詞典》釋為“疾行”㊟,強調行走時的迅捷與穩健,如《詩經·齊風·猗嗟》中“巧趨跄兮”即描繪舞者步态輕盈敏捷㊟。
恭敬行禮
古代禮儀要求臣子面見君王時小步快走以示敬畏,稱為“趨蹡”。《禮記·曲禮》載:“帷薄之外不趨,堂上不趨”,鄭玄注:“行而張足曰趨”,結合“蹡”的莊重義,引申為禮敬之态㊟。
《說文解字》:“趨,走也”,本義為快步行走,後衍生出“趨向”“歸附”等抽象含義㊟。
同“跄”,《說文》:“跄,動也”,形容步履有節律,如《爾雅·釋訓》“蹡蹡,動也”㊟。
“巧趨跄兮,射則臧兮。”
→ 描寫射手步伐矯健,技藝高超㊟。
“趨蹡俯仰,如景星之瑞。”
→ 形容舉止合乎禮法,如祥瑞般莊嚴㊟。
今多見于古典文學研究及禮儀文化論述,如:
“傳統宴席中,主人趨蹡迎客,盡顯待客之道。”
(參考《中華禮儀大辭典》㊟)
參考資料
㊟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第10卷頁831。
㊟ 《詩經譯注》,周振甫譯注,中華書局,2010年,頁182。
㊟ 《禮記正義》,鄭玄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頁45。
㊟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頁63。
㊟ 《爾雅今注》,徐朝華注,南開大學出版社,1994年,頁107。
㊟ 《後漢書集解》,王先謙集解,中華書局,1984年,卷79頁1021。
㊟ 《廣韻校本》,周祖谟校,中華書局,2004年,頁185。
㊟ 《中華禮儀大辭典》,李學勤主編,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年,頁76。
“趨蹡”(拼音:qū qiāng)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根據曆史文獻和網絡釋義可歸納為以下三點:
禮儀性步态
指古代朝拜或進谒時,行走步調符合禮節節奏的姿态,帶有莊重恭敬的意味。
例句:南朝沈約《腳下履》詩中的“丹墀上颯沓,玉殿下趨蹡”即描述此場景。
奔走侍奉
引申為為他人的事務奔走效勞,含侍奉、依附之意,如“趨炎附勢”中的動态描述。
步履不穩
後衍生為形容行走踉跄、不穩的狀态,接近“踉跄”一詞的用法。
該詞多用于古文或文學創作,現代口語中罕見。若需引用,建議結合上下文明确具體含義。可通過查字典(如《漢語大詞典》)或古詩文驗證用法。
艾怨拔迥班駮暴怒悖耄閉壁熚熚避禅璧儀蔽獄憯憯草緑創設出凡入勝底角惰驕獨異反踵封塗蜂衙幅蒲給面子跟底公羊學公正無私功築瓜皮搭李樹闳曠活歡降表澆訛浚塹君聖臣賢據為己有抗水空峒寬宥梨花闆厘析廬九旅腸門迳木蠧蛲動漂賬岐岖秋秋翐翐敺攘手生壽穴束蒿朔鄙殢雲尤雨讬蔭王社委服五供兒現形小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