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樸魯的意思、樸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樸魯的解釋

樸實魯鈍。亦用為謙詞。《釋名·釋州國》:“ 魯 ,魯鈍也,國多山水,民性樸魯也。” 宋 嶽飛 《辭少保第四劄》:“臣性資樸魯,久叨寵榮,每懼滿盈,弗克負荷。”《續資治通鑒·宋高宗紹興元年》:“而浮僞之徒……外示恬默,中實奔競,外示樸魯,中實姦猾。”


樸實魯鈍。有時用為自稱謙詞。《隋書·地理志中》:“ 東萊 人尤樸魯,故特少文義。” 宋 蘇轼 《與邁求親啟》:“某長子 邁 ,天資樸魯。” 明 唐順之 《廷試策》:“紀綱弗振,則憸邪者或以矯飾取容,循良者或以樸魯見絀。”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阿纖》:“緣翁盛德,乃敢遽陳樸魯:僕有幼弟三郎,十七歲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樸魯"一詞屬于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構詞法與曆史語義兩個維度解析:

一、構詞解析 該詞由"樸"與"魯"兩個單字構成:

  1. 樸(pǔ):本義指未加工的木材,引申為質樸、淳厚。《說文解字》釋為"木素也",段玉裁注稱"素猶質也",強調其未經雕琢的本質特征。
  2. 魯(lǔ):甲骨文字形像魚在器皿中,本義與味覺相關,後衍生出鈍拙之義。《廣雅·釋诂》注"鈍也",特指思維或行為的遲滞性。

二、語義演進 在曆代文獻中呈現雙重内涵:

  1. 褒義語境:多指淳樸笃實的品格。《朱子語類》卷十三載"樸魯之人守得定",贊賞其堅守本真的特質。
  2. 貶義語境:可表缺乏變通的拘泥之态。清代《通俗編·品目》載"鄉野樸魯,難應機變",揭示其適應力不足的局限。

三、現代應用 當代《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将其列為二級詞彙,釋義為"樸實而略顯遲鈍",标注使用場景多限于書面語境。在語言實踐中,該詞常見于人物性格描寫,如"樸魯農人""樸魯書生"等搭配,既保留古漢語的構詞特征,又承載着傳統文化對人性本真的價值判斷。

網絡擴展解釋

“樸魯”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詞義解析

  1. 基本含義
    指性格或氣質上的樸實魯鈍,常用來形容人憨厚、質樸但缺乏機敏。例如《釋名·釋州國》提到“國多山水,民性樸魯也”,強調地理環境影響下的淳樸民風。

  2. 謙詞用法
    在曆史文獻中,常被用作自稱的謙辭。如宋代嶽飛在《辭少保第四劄》中寫道:“臣性資樸魯,久叨寵榮”,通過自謙“樸魯”表達謙遜态度。


出處與演變


語境差異


讀音與争議


“樸魯”一詞多用于描述質樸、敦厚的性格,既可客觀形容民風或他人,也可作為謙辭自述。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常見于古代文獻及正式場合的謙遜表達。

别人正在浏覽...

拜盟不賓之士陳後主持續重合出師初心湊聚蹙踏道僮風狂風幕弓室骨柮海域含啼耗磨辰鶴輩焦煙甲殻動物九司蠲略拒谏科頭赤足龍奮路口羅告馬鬉面折人過迷蹤難當瞥然蜸蠶愆期竊黃青岸七十二變七托八轉起意婘屬曲斷雀盲眼惹翻三相四線制賞客煞神省堂申請書輸油管似曾相識投解頭下帏箔違統唯唯否否五出仙旌笑不可仰曉示缬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