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nancial resources of the people] 民衆的人力、物力、財力
(1).民衆的人力、物力、財力。《左傳·昭公十三年》:“令尹 子期 請伐 吳 ,王弗許,曰:‘吾未撫民人,未事鬼神,未脩守備,未定國家,而用民力,敗不可悔。’”《漢書·五行志上》:“今宮室崇侈,民力彫盡,怨讟并興。”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書記》:“歲借民力,條之於版。” 宋 陸遊 《行在春晚有懷故隱》詩:“舊人零落北音少,市肆蕭疏民力殫。” ********* 《經曆·立場和主張》:“軍力必須和民力配合起來,才有動員全國力量一緻對外的可能。”
(2).人的體力。《禮記·月令》:“﹝季秋之月﹞乃命有司曰:‘寒氣總至,民力不堪,其皆入室。’”
“民力”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在不同曆史文獻和現代語境中均有體現,具體解釋如下:
“民力”指民衆的人力、物力、財力,即人民在勞動、物資和經濟上的綜合資源。例如《左傳》提到“未定國家,而用民力”,強調國家未穩時過度消耗民力的風險。
古代統治者常通過調節民力來鞏固政權。例如:
部分文獻擴展了“民力”的範疇:
近現代學者如鄒韬奮提出“軍力必須和民力配合”,強調民衆資源在國防中的重要性。此外,該詞也用于描述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人力資源管理。
個别觀點認為“民力”可抽象為“世道人心”或社會倫理力量,但此解釋缺乏廣泛文獻支持,需謹慎使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左傳》《禮記》等古籍,或現代文獻如鄒韬奮的相關論述。
《民力》是一個漢字詞彙,它的意思是指民衆的力量。這裡的“民”指的是人民,而“力”表示力量或能力。
《民力》的拆分部首分别是“氏”和“力”,其中“氏”是指民族、親屬等含義,而“力”則表示力量。它的總筆畫數為9畫。
《民力》一詞的來源比較簡單,由兩個單字符組成,直接展示了人民的力量。
在繁體字中,《民力》的寫法與簡體基本相同,隻是一些字形上的細微差别。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古代漢字的寫法規則,《民力》可以寫成“民力”、“民力”、“民⽚+⼒”等形式。
1. 衆志成城,發揮我們的民力,共同構築美好家園。
2. 隻有充分發動人民,才能發揮最大的民力,實現國家的繁榮。
3. 民力是社會的基礎,沒有民衆的參與就無法推動社會的進步。
1. 民主:指人民自己管理國家事務的制度或理念。
2. 力量:指事物所擁有的物理或非物理的能力。
3. 人民: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居民,是指群衆、百姓。
1. 人力:指人類的力量或勞動力。
2. 市民:指居住在城市的公民或市區的居民。
3. 民衆:指人民群衆,是一個更加廣義的概念。
統治者:指通過權力支配人民的人或團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