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捏造事實冤枉人。《舊五代史·唐書·明宗紀》:“亦以 渾公兒 誑誣頗甚, 石敬塘 詳覆稍乖,緻人枉法而殂,處朕有過之地。”
“诳誣”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kuáng wū,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角度解析:
指捏造事實冤枉他人的行為,強調通過欺騙或虛構信息對他人進行誣陷。例如《舊五代史·唐書·明宗紀》記載的案例:“渾公兒诳誣頗甚,石敬塘詳覆稍乖,緻人枉法而殂”,即用此詞描述因虛假指控導緻冤案的情形()。
二字組合後,詞義更側重虛構事實以惡意構陷他人。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或用法演變,可參考《舊五代史》等史料()。
《诳誣》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故意捏造事實或者故意誤導他人以達到某種目的。它是一個貶義詞,通常用來形容不誠實、不可信任的行為或言論。
《诳誣》的部首是讠(讠為言的變形部首),它的拆分組成是讠十一畫加上巫,共計十三畫。
《诳誣》的來源比較早。在《爾雅》、《莊子》等古代典籍中,都有相關的記載。該詞在繁體字中仍然保留着“誑”字形式,讀音也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古代對于《诳誣》存在多種寫法,如“訛”、“诳”、“誑”等。字形可能會稍有差異,但意義相同。
以下是幾個使用《诳誣》的例句:
一些與《诳誣》相關的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