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憲的意思、邦憲的詳細解釋
邦憲的解釋
(1).《詩·小雅·六月》:“文武吉甫,萬邦為憲。” 毛 傳:“憲,法也。”後因以“邦憲”指國家大6*法。 唐 韓愈 《順宗實錄一》:“宜加貶黜,用申邦憲。” 宋 曾鞏 《張颉知均州制》:“内不能統齊士吏,外不能綏靖華夷,緻茲繹騷,自幹邦憲。” 清 嚴允肇 《送宋荔裳按察四川》詩:“大夫秉邦憲,兢兢志靡他。”
(2).借指執法官,如禦史大夫,刑部尚書、侍郎等。 唐 韓愈 《為裴相公讓官表》:“既領臺綱,又毗邦憲。” 馬其昶 校注:“ 陳景雲 曰: 元和 十年, 晉公 以中丞兼刑部侍郎,故曰又毗邦憲,非别除也。” 唐 韓愈 《祭馬仆射文》:“公兼邦憲,以副經紀。”舊注:“十二年,以摠兼禦史大夫,充 淮西 行營諸軍宣慰使。”
詞語分解
- 邦的解釋 邦 ā 國:友邦。鄰邦。邦交(國和國之間的正式外交關系)。邦國(國家)。邦人(本國的人)。 國 筆畫數:; 部首:阝; 筆順編號:
- 憲的解釋 憲 (憲) à 法令:憲章。憲令。憲兵。 指“憲法”:違憲。立憲。制憲。 筆畫數:; 部首:宀; 筆順編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邦憲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邦憲”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一、基本含義
“邦憲”由“邦”(國家)和“憲”(憲法、法度)組成,最初指代國家的根本大法,即憲法。隨着詞義演變,也可泛指整個國家的法律體系,強調法律對國家治理的重要性。
二、曆史溯源
- 詞源:出自《詩經·小雅·六月》:“文武吉甫,萬邦為憲。”其中“憲”意為法度,後引申為“國家大法”。
- 用法演變:唐代韓愈在《順宗實錄》中寫道“用申邦憲”,宋代曾鞏《張颉知均州制》提到“自幹邦憲”,均指國家法律。
三、特殊指代
在古代文獻中,“邦憲”還可借指執法官員,如禦史大夫、刑部尚書等職位。例如唐代韓愈《祭馬仆射文》中“公兼邦憲”,即指官員兼任司法要職。
四、使用場景
- 正式場合:用于強調國家法律的權威性,如“維護邦憲尊嚴”。
- 學術讨論:研究古代法制史時,常涉及該詞的語境分析。
五、相關延伸
總結來看,“邦憲”既有具體指向憲法或法律體系的本義,也有代指司法官員的引申義,其内涵隨曆史語境變化而擴展。如需深入考據,可參考《詩經》、唐宋文集等曆史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邦憲(bāng xiàn)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下面我來給你詳細解釋一下:
- 拆分部首和筆畫:邦字的部首是 "阜",共有8畫;憲字的部首是 "宀",共有10畫。
- 來源:邦字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意為國家或者國家的居民;憲字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意為法律或者規定。
- 繁體:邦字的繁體為 "邦",憲字的繁體為 "憲"。
-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邦字和憲字的寫法與現在基本一緻。
- 例句:1. 那個國家的憲法規定了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
2. 邦民要保護國家的利益和維護社會的穩定。
- 組詞:邦國、内邦、邦交、憲法、憲政、憲章等。
- 近義詞:國家、國土、國家法。
- 反義詞:敵國、異邦。
希望以上解釋對你有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