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禮賜的意思、禮賜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禮賜的解釋

禮遇和賞賜。《周禮·秋官·司儀》:“明日客拜禮賜,遂行,如入之積。”《三國志·魏志·曹休傳》:“賊将僞降, 休 深入,戰不利…… 休 上書謝罪,帝遣屯騎校尉 楊暨 慰喻,禮賜益隆。”《隋書·田仁恭傳》:“﹝ 高祖 ﹞嘗幸其第,宴飲極歡,禮賜殊厚。”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禮賜是漢語中的複合詞,由“禮”與“賜”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遵循禮節或禮儀規範而給予的賞賜、饋贈。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多用于描述帝王、尊長按禮制向臣屬或晚輩授予財物、榮譽的行為,強調賞賜行為需符合社會等級與禮儀準則。以下是具體解析:


一、釋義與詞源

  1. “禮”的語義

    指社會公認的典章制度、道德規範與行為準則(《說文解字》:“禮,履也。所以事神緻福也”),引申為符合尊卑秩序的儀式或禮節。

  2. “賜”的語義

    指上位者給予下位者恩惠(《說文解字》:“賜,予也”),含尊卑關系與恩賞性質。

  3. 複合詞“禮賜”

    結合二者,特指依禮制進行的官方或正式賞賜,常見于古代典章制度。例如:

    《後漢書·輿服志》載:“諸侯王以下至吏民,禮賜各有差。”

    (意為按爵位等級差異施行賞賜)


二、古籍用例與權威參考

  1. 《漢書·食貨志》

    記載漢武帝時“禮賜胡越,所費巨萬”,指為安撫邊疆民族按禮制饋贈財物(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

  2. 《周禮·春官·大宗伯》

    “以九儀辨諸侯之命,等諸臣之爵,以承王之禮賜。”

    (通過禮儀區分諸侯等級,據此執行君王的賞賜)


三、語法特征


四、近義辨析

詞語 核心差異 例句
賞賜 泛指給予,不強調禮制約束 “天子賞賜有功将士。”
饋贈 平級或禮節性贈送 “友人饋贈書畫為賀。”
禮賜 特指依禮制的官方恩賞 “按宗法禮賜諸侯玉帛。”

五、現代使用與延伸

現代漢語中,“禮賜”一詞使用頻率較低,但可見于曆史研究、古裝劇台詞等語境,保留其禮儀性賞賜的古典内涵。在文化傳承中,其精神内核演化為對“禮節性饋贈”的重視,如外交贈禮、傳統節慶賞賜習俗等。

說明:本文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古代漢語詞典》及古籍用例,暫未找到可公開訪問的線上詞典鍊接,故标注文獻來源。建議查閱權威紙質辭書(如商務印書館版本)獲取完整釋義。

網絡擴展解釋

“禮賜”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上級對下級的禮遇與賞賜,常見于古代文獻和正式語境中。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基本含義

由“禮”(禮節、尊重)和“賜”(賞賜、給予)組成,特指君主或地位高者以禮節形式給予下屬恩惠或財物,體現尊卑關系中的關懷與認可。

二、使用場景

  1. 古代政治關系:多用于描述帝王對臣子的封賞,如《三國志》記載曹休戰敗後,魏帝仍“禮賜益隆”以示安撫。
  2. 社交禮儀:也可指正式場合中尊長對晚輩的贈予,如《隋書》提到隋高祖到田仁恭府邸宴飲後給予“禮賜殊厚”。

三、曆史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周禮·秋官·司儀》,記載外交場合中賓客接受“禮賜”的流程,後延續至《三國志》《隋書》等史書,成為描述賞賜行為的固定表達。

四、近義詞與延伸

别人正在浏覽...

百非曹刿論戰尺幅寸缣踟蛛川人次宴湊助崔徽鞑靼大肆咆哮頂風端偉厄台方處浮爵高峭稿書蠱主浩酒毀谮降玺驚才絕豔井疆抗想糠星快心滿意狂人奎蹄亮陰戮餘履時末貨攀摩盤郁劈頭帶臉褰鼻蛇俏潔七方妻離子散輕飄傾想親疏驅戶上頭深明屍位素餐束骸梭镖擡策塘火桃核扇逃時騰根體二通談外場未蔔先知維系相視莫逆邪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