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天的蟬。 唐 司空圖 《喜王駕小儀重陽相訪》詩:“幽鶴傍人疑舊識,殘蟬向日噪新晴。” 唐 鄭谷 《江際》詩:“萬頃白波迷宿鷺,一林黃葉送殘蟬。” 宋 陸遊 《秋懷》詩:“病樹有凋葉,殘蟬無壯聲。”
“殘蟬”是一個漢語詞彙,常見于古代詩詞中,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殘蟬”字面指秋天的蟬。“殘”表示殘存、将盡之意,暗示蟬的生命周期接近尾聲,通常與秋季相關聯。這一意象常用來烘托蕭瑟、孤寂的意境。
季節象征
蟬在夏季活躍,而“殘蟬”多出現于描述秋季的詩句,如唐代鄭谷《江際》中“一林黃葉送殘蟬”,通過黃葉與殘蟬的呼應,強化秋意。
情感表達
詩人常借殘蟬的微弱鳴叫寄托哀婉之情。例如宋代陸遊《秋懷》寫道:“殘蟬無壯聲”,以蟬聲衰弱暗喻時光流逝或人生遲暮。
構詞解析
“殘”可指殘缺、殘餘(如“殘冬”),引申為事物衰敗階段;“蟬”在詩詞中常作為季節或情感的載體,二者結合強化了蕭索凄涼的意境。
語法功能
多作名詞,如白居易《秋霁》中“林晴有殘蟬”直接描述景物;也可與其他意象并列,如“疏柳殘蟬”形成畫面感。
詩句/出處 | 意境表達 |
---|---|
唐·司空圖:“殘蟬向日噪新晴” | 以蟬鳴反襯秋日短暫的晴好 |
宋·曹組:“疏柳殘蟬助人離思” | 渲染離别愁緒 |
唐·杜荀鶴:“雨挫殘蟬點柳枝” | 描繪秋雨中的凋零之景 |
“殘蟬”通過物候特征與情感投射,成為古典詩詞中典型的秋日意象,既描摹自然景象,又暗含時光易逝、孤寂哀愁等深層意蘊。其使用多與“黃葉”“疏柳”“寒蛩”等意象搭配,形成統一的意境畫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