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模仿,仿效。《後漢書·張衡傳》:“推其圍範兩儀,天地無所藴其靈;運情機物,有生不能參其智。”
(2).猶範圍;框子。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軍次實錄》:“惟不防微杜漸,不覺入其圍範。”《兒女英雄傳》第三五回:“文章是件有定評的公器,所謂‘羽檄飛書用 枚皐 ,高文典冊用 相如 ’,怎好拿着天下的才情,就自己的圍範?”
(3).約束;限制。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軍次實錄》:“圍範久則難尋其罅漏,而遂為所局耳。” 胡適 《四論問題與主義》:“因為一種主張,到了成為主義的地步,自然在思想界、學術界發生一種無形的影響,圍範許多人的心思,變化許多人的言論行為,改換許多制度風俗的性質。”
“圍範”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主要可從以下三方面理解:
模仿、仿效
源自《後漢書·張衡傳》的“推其圍範兩儀”,指對事物的效仿或模拟。
範圍或框架
表示某種界限或結構,例如洪仁玕在《軍次實錄》中提到的“入其圍範”,指陷入既定的框架内。
約束與限制
如胡適在《四論問題與主義》中提到的“圍範許多人的心思”,強調對行為的規範或制約。
建議參考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或古籍用例,以準确理解其多義性。
圍範(wéi fàn)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用圍欄或圍牆圈起來,指圍住、圈起來。在日常生活中,這個詞語可以用來形容将某個區域與外界隔絕開來。
圍範的主要部首是囗(囗字作為一個字的部首表示“圍”),其他部首沒有。圍範總共有12個筆畫。
圍範的來源較為簡單,就是将動詞“圍”和名詞“範”組合而成。繁體字中,“圍”和“範”分别為圍和範。
據說在古時候的寫法中,“圍”的上面是一個小口,下面是一道線,象征着将某物圈住;“範”的上面是一個方框,下面是一點,代表一片田地。兩個字合在一起就是将某物圈住的意思。
1. 庭院裡圍範着一圈高高的圍牆。
2. 在比賽期間,安保人員将體育場圍範起來,确保觀衆安全。
組詞:圍場、範例、環範、包圍
近義詞:包圍、圈起、隔離
反義詞:散開、開放、解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