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敵忾的意思、同心敵忾的詳細解釋
同心敵忾的解釋
同懷強烈的憤恨以對付敵人。 清 魏源 《聖武記》卷八:“勉以同心敵愾,為 長庚 雪讎憤。”《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論國會為治外交之本》:“是故政府之對于國民也,當公聽并觀,以收同心敵愾之效,而不可過事夫猜防。”
詞語分解
- 同心的解釋 ∶思想或認識一緻同心同德 ∶共一中心或核心同心圓同心度 ∶共同的心願;心思相同神佛原有同心 ∶志同道合;情投意合昔時同心人,今日兩離分詳細解釋.齊心。《易·繫辭上》:“二人同心,其利斷金。” 唐
- 敵忾的解釋 對敵人的憤恨同仇敵忾詳細解釋抵抗所憤恨的敵人。《東周列國志》第七一回:“安得 穰苴 今日起,大張敵愾慰蒼生。”參見“ 敵愾同仇 ”。
專業解析
同心敵忾(也常寫作“同仇敵忾”),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全體一緻地懷着對敵人的仇恨和憤怒,團結起來共同對抗敵人。其核心含義在于強調團結一心和共同抗敵的決心與氣勢。
詳細釋義
-
字面拆解與核心含義:
- 同心:指大家一條心,思想、意志高度統一。
- 敵:指敵人、仇敵。
- 忾(kài):指憤怒、憤恨。
- 合起來,“同心敵忾”意指:大家懷着共同的仇恨和憤怒,齊心協力地對抗敵人。它描繪了一種因面對共同威脅或敵人而激發出的強烈集體情感和一緻行動。
-
情感色彩與使用場景:
- 該成語帶有強烈的褒義色彩,用于贊揚團結、英勇和不屈的精神。
- 常用于描述國家、民族、團體在面對外敵入侵、重大威脅或不公時,内部成員摒棄分歧,團結一緻,共同抵禦外侮的場景。例如:“在民族存亡的危急關頭,全國人民同心敵忾,誓死保衛家園。”
- 也可用于形容團隊在面對強大競争對手或困難挑戰時,衆志成城、齊心協力的狀态。
-
與“同仇敵忾”的關系:
- “同心敵忾”與更常用的“同仇敵忾”在含義上高度一緻,可以視為其異體或同義表達。“同仇”即“共同的仇敵/仇恨”,與“同心”(共同的心意)在強調“共同性”上異曲同工。
- 兩者都強調兩點:一是對敵人共同的仇恨(同仇/敵忾),二是團結一緻的行動(同心/敵忾)。在實際使用中,“同仇敵忾”更為普遍。
-
文化背景與延伸:
- 這個成語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重視集體、崇尚團結、抵禦外侮的精神内核。它源于古代戰争和社會鬥争實踐,反映了人們在危難時刻凝聚力量、共克時艱的智慧和勇氣。
- 其精神在現代社會依然具有重要價值,鼓勵人們在面對挑戰時團結合作。
權威來源參考
- 釋義核心來源: 該成語的釋義基于其在漢語中的通用理解和權威詞典的界定。主要參考了《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對“同仇敵忾”及相關概念的解釋,強調“全體一緻地仇恨敵人”的核心含義。
- 字詞解析參考: 對“忾”等字的含義解析,參考了《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等工具書對古漢語字義的訓釋。
- 成語用法與文化背景: 關于成語的典型用法、情感色彩及其反映的文化精神,綜合參考了《成語大辭典》(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等對成語源流、演變和現代用法的闡述。
網絡擴展解釋
“同心敵忾”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tóng xīn dí kài,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基本含義
指多個團體或個人心意一緻,團結合作,對共同的敵人表現出強烈的憤恨與對抗情緒。
詞語解析
- 同心:強調思想、目标一緻,團結協作。
- 敵忾:指對敵人的仇恨與憤怒。其中“忾”意為憤恨,而非字面意義的“戰鬥”。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集體面對外敵或重大挑戰時,内部摒棄分歧、共同對外的情景。例如:
- 曆史戰争中軍民團結抗敵(如《清史演義》中将士為複仇而“同心敵忾”);
- 現代團隊在競争中一緻對外,如“企業員工同心敵忾應對市場危機”。
出處與示例
- 最早出處:清代魏源《聖武記》第八卷:“勉以同心敵忾,為長庚雪雠憤。”
- 近代引用:辛亥革命前的時論曾用此詞呼籲政府與國民合作,強調“公聽并觀,以收同心敵忾”。
注意點
- 該成語為書面語,感情色彩中性但多用于積極語境,強調團結的重要性。
- 易與“同仇敵忾”混淆,但“同心敵忾”更側重“内部團結”,而非單純對外仇恨。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典故,可參考《聖武記》或近代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矮小精悍奧地利帝國百凡不如財本常備軍腸套疊察三訪四川塗楚女真儲胤村桑膽憷打暖道茀倒插倒日頂端梵相否鬲勾接孤蓬自振號簿和孺轟醉淮雨呼圖克圖交绮嚼牙巴加添記乘解錐近比燼滅絶緣矩陣哭笑不得勞武結合煉金客斂縮林寒澗肅曆眼毛鬣鳴珂米襄陽牧場南陽三葛能為頻頻告捷鉗梏萋芊鵲反鸾驚釋勞市厘霜峯速達土圭侻陋五推嚣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