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蚌舞的意思、蚌舞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蚌舞的解释

[mussel dance] 俗称蚌灯,秧歌队中常见的舞蹈节目,一般由两个人配合表演,男的扮渔翁,女的身背由竹篾扎成的大蚌壳,扮蚌壳精,表演渔翁捉蚌的故事

详细解释

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舞时,一人身背用竹、布做成的大蚌壳,扮成蚌,一人扮成渔夫,表现渔翁捉蚌;或再加一人扮成鹬,三人表演“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又称蚌壳灯。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蚌舞是中国汉族传统民间舞蹈,主要围绕“渔翁捉蚌”或“鹬蚌相争”的故事情节展开表演。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定义与别名
    蚌舞又称“蚌壳灯”“鹬蚌舞”,是一种角色扮演类舞蹈。表演者通过身背竹制蚌壳(女扮蚌精)、扮演渔翁(男)以及鹬鸟(男),展现渔夫智取蚌精或“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寓言故事。

  2. 起源与流行
    该舞蹈盛行于清代光绪年间(19世纪末),主要在元宵灯会、节日庆典等场合表演,流行于安徽、江苏、上海浦东及陕西城固等地。

  3. 表演形式

    • 角色构成:通常由2-3人配合,女演员身背蚌壳模拟开合动作,男演员分饰渔翁和鹬鸟,通过动作互动推进剧情。
    • 动作特点:渔翁以矮步、扫堂腿、伏地跳等高难度技巧为主,蚌精则以灵巧逗趣的表演吸引观众。
  4. 艺术特点与文化寓意

    • 道具以竹篾、布料制成蚌壳,造型夸张且色彩艳丽,具有视觉冲击力。
    • 通过诙谐的肢体语言传递“合作共赢”或“避免争斗”的哲理,反映民间智慧。
  5. 现代传承
    蚌舞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仍是秧歌队、民俗活动中的常见节目,尤其在江浙沪及北方部分地区保留较完整。

如需更详细的表演细节或地区差异,可参考权威来源如《浦东文史》《城固县志》等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蚌舞》的意思

《蚌舞》是一个词语,前面是“蚌”,后面是“舞”。这个词的意思是蚌壳上开花舞动,形容蚌壳上的花纹或颜色像在舞动。比喻事物变幻多姿,如同舞蹈一样美丽。

拆分部首和笔画

《蚌舞》的部首是“贝”,表示与贝壳相关。它的拆分部首和笔画如下:

蚌(贝+,共11画)

舞(舛+丶,共10画)

来源和繁体

《蚌舞》这个词源自古代文学作品,最早见于晋代郭璞的《指归篇》。在此之后,它被许多文人用于形容花纹或图案变化,后来也被人们引申为形容其他事物的美丽。

《蚌舞》的繁体字为「蚌舞」。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对于《蚌舞》这个词,古时写法如下:

蚌:貝 舞

例句

1. 我站在海滩上,看着海浪拍打着礁石,就像一幅蚌舞的画作。

2. 这幅中国画上,花纹如蚌舞,色彩鲜艳,十分精美。

组词

与《蚌舞》相近或相关的词汇:

蚌殻(蚌壳)、舞蹈(跳舞)、舞台(表演场地)、舞曲(舞蹈音乐)、舞姿(舞蹈动作)。

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花枝招展、美丽动人、繁花似锦。

反义词:枯藤老树、残花败柳、凋零。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